《裸者与死者》中的日本形象.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裸者与死者》中的日本形象.doc

《裸者与死者》中的日本形象    摘要:《裸者与死者》是诺曼?梅勒长篇小说的力作,中国大陆学者对它的评论多集中在作品对战争的批判上面,而从后殖民的角度对作品中日本形象的研究至今还属空白。本文就试图另辟蹊径,从后殖民角度重新解读这部战争小说。   关键词:日本形象 态度 民族心理      “形象”是后殖民理论中的一个关键词,他主要指的是作家笔下出现的”文学幻象”。在比较文学意义上,“形象”并非一般性的形象的总体,而是异国(the Other)形象即以国家为单位的他者形象。按照巴柔的观点,“异国形象”就是“在文学化,同时也是社会化的过程中得到的对异国的认识的总和。”[1]诺曼?梅勒在《裸者与死者》中就塑造了这样一个日本幻象。梅勒都描写了日本的哪些方面?为什么会这样描写日本?梅勒笔下这样一个日本形象背后折射出了美国当时怎样的一个民族心理?下面就让我们遵循这一思路来开始我们的探讨旅程。   大家都知道,诺曼?梅勒于一九四三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本科所修专业是空间飞行技术。二战期间从军,一九四四年至一九四六年在太平洋地区服役《裸者与死者》是作者最富盛名的小说。作品以克洛夫特领导的由十几人组成的侦察排的行踪为主线,不仅勾勒出了战争的恐怖,而且显示出了在生死攸关的境遇下人们身上普遍具有的权力欲、性欲和兽欲。梅勒有意通过战争来描写在那样一种残酷条件下人性的细微变化。这是作品的主线。而与这条主线相比,美日的正面交锋算是一条隐线。然而虽然只有寥寥几次正面冲突,但我们从中却能看出当时美国对日本以及日本人的一个集体想象。   一、作者是抱着怎样的态度去描写日本的   在《日本简史》中王新生这样写道珍珠港事件“当地时间1941年12月7日,以6艘航空母舰为中心的日本海军“机动部队”偷袭了美国在夏威夷的海军基地珍珠港……由于夏威夷的美国军队完全没有防范,而且当时正值星期天休息日,日本海军”机动部队“偷袭成功,共击沉或重创美国各种军舰20余艘,炸毁美国飞机300余架,美国死伤者高达3500余人,”[2]所以,珍珠港事件是美日关系的重要转折点。美国在战前和战中对日本人的态度截然不同:“日本人在战前本来是那样面带忧郁,那样惹人爱怜,美国人喜欢他们,就像喜欢小猫小狗一样。”[2]而战事一起:“如今美国的满腔气愤,也就像叫心爱的小猫小狗咬了似的。战事一起,他们就突然觉得以前日本人跟自己说的那些话,那些彬彬有礼的推辞,那种不好意思的笑声,似乎都另外有了一层意思,似乎都变成不怀好意的了。似乎日本人个个都对他们心怀叵测。”[3]就像在日本侵略中国的那个特定时期中国人对日本和日本人都怀有深切的仇恨一样,美国人在二战期间对日本人的态度也是充满敌意的。而这不能不影响到美国作家的创作。这就如著名的英国文学理论家特雷?伊格尔顿所说的那样“文学,就我们所继承的这一词的含义来说,就是一种意识形态。它与种种社会权力问题有着最密切的关系。”[4]如果我们进行合理的推测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当时美国的官方报纸和杂志一定有许多关于日本负面形象的报道。《裸者与死者》中有这样一句话,虽然只是这么简单的一句,却是这方面有力的证据。威尔逊是侦察排里的老兵,他在执行一次侦察任务时不幸被日本兵击中,身受重伤,不能动弹。侦察排里的其他弟兄都已撤退,只剩下他独自一人躺在林子里。当他听到旁边有日本兵交谈并朝他走过来时,他心情特别紧张,于是他“想起平日零零碎碎听到过好些‘日本酷刑’的传闻,他顿时像脑袋上埃了一鞭。糟糕,这下子我要给他们砍脑袋了。”[5]从威尔逊的这一段简短的思想活动中我们不难看出,美国二战期间对日本的宣传都集中在“日本酷刑”上,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不能不激起本国士兵对日本人的恐惧。所以,在二战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在政治的高压下,美国对日本和日本人的想象不可能是美好的。梅勒是受过美国高等教育的,他不可能不受到这种主流话语的影响。形象学的代表人物巴柔认为观者对他者所持的态度基本上有三种:即狂热、憎恶与亲善。由于对他者的期待、欲求不同,对他者的态度也不同。显而易见,在二战时期,观者美国对“他者”即敌对国日本的态度肯定是憎恶的。   二、作品中都描写了日本的哪些方面   (一)秀丽的日本风光   若吕是作品中出现的唯一一位日裔美国人,他一直都在美国接受教育,唯一一次去日本是在他十二岁那年。 “那时候他觉得日本真是他见过的最珍奇、最美丽的国家。什么都是那么小巧玲珑;一处处小林子宛如一颗颗绿宝石那么光洁无瑕,精致可爱;水稻田连绵成片,矮山丘仿佛怀着哀思。”[6]“日本到处就是这样的美丽。虽说不上风光无限,可也让人觉得世间少有,正如陈列室里或展览会上展出的一盘布置精妙的全景模型。”[7]与英国、美国等当时的工业国家相比,日本确实显得有些小巧玲珑。但日本面积虽然小却风景迷人。梅勒曾经在二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