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游记》中介词“与”的用法.doc
《西游记》中介词“与”的用法
【摘要】近代汉语的介词研究则绝对不能跨越《西游记》,更不能将它置之度外。介词属于虚词,是一个封闭的类,其成员是可以逐一列举的。因此,本文将对《西游记》中出现的介词“与”的各种用法分类逐一列举,并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以期对《西游记》中的介词“与”的用法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近代汉语;《西游记》;介词;定量分析;定性分析
《说文》并收了“与”、“?c”。“与,赐予也。”“?c,党?c也。”《古代汉语虚词词典》认为虚词“与”是假借字,与本义无关。我们觉得这种说法似乎并不可信。至少说介词“与”的部分用法是由“给予”义的动词“与”虚化发展而来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与”是上古汉语中一个常见的介词,也是《西游记》中出现的频率较高的介词之一,共约1616例。其用法归纳如下:
1、引进动作行为伴随的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同”、“和”等。此用法《西游记》中共出现250余例
这种用法多表示“N1/与N2同V”,N1为陈述对象,N2协同伴随的对象,后面的V为N1、N2共同存在的动作。例如:
(1)那大圣正与七十二洞妖王,并四健将分饮仙酒,一闻此报,公然不理道:“今朝有酒今朝醉,莫管门前是与非!”(五,50)
(2)那法师正聚众登坛,讽经诵偈,一闻有旨,随下坛整衣,与魏征同往见驾。(十二,115)
这种用法“与”后边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省略的宾语一般为第三人称,通过上下文很容易补出,省略后不仅不会影响文义理解的顺畅性,还会使语言表达更加简洁。如:
(3)土地道:“大圣在园内,因困倦,自家在亭上睡哩 。”仙女道:“既如此,寻他去来,不可迟误。”土地即与同进。(五,44)
这种用法在《西游记》中还存在另一种形式 “N1与N2V1V2”。在这种形式中,通常V1是N2协同伴随N1发出的动作,V2则是N1单独发出的动作行为。例如:
(4)当时猴王欢欢喜喜,与木德星官径去到任。(四,35)
(5)沙僧与那河神迎着道:“师兄,你去时从空而去,怎么回来却自河内而回?”(四十三,453)
也有相反的情况,即V1是N1单独发出的动作行为,而V2才是N2协同伴随N1发出的动作,这种用例在《西游记》中比较少见。如:
(6)惠岸闻言,谨遵师命,当时与大圣捧葫芦出了潮音洞,奉法旨辞了紫竹林。(二十二,222)
2、引进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给”等。此用法《西游记》中共出现342例。例如:
(7)大王在这福地洞天之处为王,多少尊重快乐,怎么肯去与他做马夫?(四,36)
(8)我每日送他一尾金色鲤,他就与我袖传一课。(九,85)
这种用法介词“与”的宾语也可以省略,如:
(9)既秉了迦持,不必叙烦,早与作法船去来。(二十二,224)
(10)兄啊,这行囊马匹,谁与看顾?(八十一,858)
3、引进比较的对象。此用法《西游记》中共出现65例。
主要用于等比表示与比较对象在某方面相同或相似。《西游记》中共出现50余例。后面的比较语主要是表示等同类的词或短语,有“一般”、“一样”、“相似”、“毫发不差”、“相同”、“无异”、“无二”、“一般无二”、“差不多”等,其中“一般”使用频率相对较高。如:
(11)旨意上时辰数目,与那先生判断者毫发不差,唬得那龙王魂飞魄散。(九,87)
(12)三个大王的本事,你倒也说得不差,(下转第56页)与我知道的一样。(七十四,785)
马贝加认为:“‘与’引进比较对象,限于表示等比”。而我们通过对《西游记》中“与”考察发现,“与”引进比较对象并不限于表示等比,也有表示差比的用例,但这种用例并不多见,《西游
记》只发现2例。如下:
(13)老孙到处降妖,你见我弱与谁的?(八十一,855)
(14)师父,他的手段虽高,你亦不亚与他,正是个对手。(五十三,561)
“与”也有用于异比和疑比的用例。“与”用于异比在《西游记》中共10例,低于“比”用于异比的使用频率(40例)。如:
(15)行者在旁,见他那模样,与五百年前又大不同。(六十,630)
《西游记》中还发现1例等比和异比合用的例子,如:
(16)他与我们衣冠虽别,修行一般。(七十三,765)
“与”用于疑比的《西游记》中有4例,例如:
(17)我弟子奉旨全忠,也只是为名,与他能差几何! (四十八,507)
(18)却象瘦了些,腰间又苫了一块大虎皮,与鬼怪能差多少?(十四,136)
4、引进动作行为所发出的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向”等。这种用法《西游记》中共出现145例。例如:
(19)行者又与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