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预期过高是海归硕士求职难症结所在
预期过高是海归硕士求职难的症结所在
据统计,美国金融专业的中国硕士留学生,归国后平均第一次就业率只有60%,起薪在3000~4000元。海归求职到底难在何处?职场前辈又是如何看待海归呢?
“大龟”“小龟”境遇不同
刚刚从求职大战中胜出的李同学,回顾过去8个月的经历,用上了“不堪回首”4个字。这名拿着国内顶尖高校硕士学位的90后女生,向《青年参考》记者“吐槽”:找工作之初“还没战死,险些吓死”。
“去咨询公司面试,左边的是斯坦福硕士,右边是哥大硕士,还有一群加州伯克利的毕业生在窗边旁若无人地攀交情。等候室就像海归精英聚会,让我觉得自己土鳖到家了,一点信心都没有了。”
然而,在与“无处不在”的海归精英“交手”几次后,李同学发现,有些海归的竞争力并不强。“现在想想他们那么夸张地炫耀海外经历,也是为自己壮胆吧。”
当国内高校毕业生对海归抢饭碗心怀怨怼的时候,海归群体也在大呼“就业难”。2013年年底的一组数据显示,只有65.3%的海归在回国3个月内找到工作;3~6个月找到工作的占21.0%;6~12个月找到工作的占8.2%;还有超过5%的海归需要1年以上的求职时间。
然而,在对这个数据进行细分之前,我们并不能断定海归求职已陷入困境。海归群体天然划分为“大海龟”和“小海龟”。名校毕业、有3年以上海外工作经历、出国前在国内职场已小有成绩的留学人员,通常被称为“大海龟”。
相应地,一直在读书、没有实习和就业经历、毕业后立刻回国求职的留学生,无论毕业于常春藤名校,还是默默无闻的普通大学,都只能算作“小海龟”。
已经工作3年的李先生告诉记者,根据他的观察,身边的“小海龟”同事并没有表现出过人的工作能力。在他看来,真正在职场上有说服力的,是那些在国内取得职业成就,随后出国读MBA的“大海龟”。
“这些人是全球流动的,根据全球的机会调整自己。他们在世界任何国家都会找到不错的工作,并且做得很好。只是碰巧中国有适合他们的工作机会,而且碰巧他们的家乡在中国。”李先生认为,就业环境对留学人员“看人下菜碟儿”,是市场的正常调节,因为海归整体含金量正在下降。“留学的出口松了,求职的入口自然就紧了。”
现实的错还是预期的错?
刚刚从英国硕士毕业回国求职的肖同学,对于理想工作的预期包括不错的收入、职业发展和上升空间,能提高自身能力的培训机会,能获得社会的尊重,相对好的福利,适宜的工作环境和先进的工作设备。
肖同学告诉记者,他理想的薪资水平是月薪两万。
在私企工作3年的李先生认为,肖同学的薪资要求不离谱,但是作为刚入职的新人,只有投行等高强度的行业能达到这个水平。而刚刚找到工作还没有入职的李同学告诉记者,她身边的同学平均月薪在6500元左右。招募应届毕业生的职位中,月薪过万已经是少有的高薪酬了。
留学中介机构启德教育2014年10月发布的《2014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称,收入水平是海归求职时最看重的因素。然而,相关数据显示,36.5%的海归回国后的第一份工作,年薪不足4万元,67.2%不足6万元。
求职1个月后,肖同学对薪资的底线降到了月薪4000元。
2004年从英国学成回国的张女士已经从职场新鲜人,进化成“白骨精”。讲起回国找工作的经历,她仍然表示“受伤的感觉忘不了”。“当时海归还不像现在这么多,我去北京的人才招聘会,居然还要买门票!”
张女士在英国获得了电子工程专业的硕士学位,本来以为回国后会被争相聘用,自己只需从候选公司中挑待遇最好的,没想到人才市场上的招聘专员对她爱答不理。“当时我觉得挺不能接受的,心理特别不是滋味儿,有一段时间意志消沉,不想找工作了。”
海外学历并非无往不利
对海归来说,似乎每年都是“最难就业季”。
此前有国内媒体报道,有的海归因为不被招聘单位算作应届毕业生,而丧失了很多机会。《青年参考》记者专门查找了多家企业2014~2015年的校园招聘启事,发现多数知名外企、合资企业、私企以及大型国企,都允许毕业1年内的海归参加校招。
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国内知名企业直接在海外名校进行校园招聘,在优秀的中国留学生毕业前,就将人才网罗麾下。一些公司还为留学生专门安排了海外的笔试和面试机会。
相比之下,一些事业单位、部分国企、中小企业,并没有针对海归的招聘说明。
肖同学告诉记者,他在找工作过程中发现,很多企业和单位并不认同海外学历,或带有偏见。“他们对国外大学不了解,心里没底,对学生的能力也十分怀疑,认为国外留学的年轻人多是纨绔子弟或者学习不好的。”肖同学说,一些用人单位认为,海归学历造假的可能性更高。
而对于从未想过到“体制内”就职的张女士来说,性别偏见才是她求职最大的拦路虎。“经常出现所有条件都符合,就是性别不符合的情况。更可气的是,有个HR告诉我,别的条件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