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析清代东北养息牧牧场的变迁和影响
试析清代东北养息牧牧场的变迁及影响
作者:关亚新
收稿日期:2007-09-11
作者简介:关亚新(1968-),女,辽宁沈阳人,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东北史。
摘要:养息牧牧场是清王朝设在东北柳条边外的惟一皇家牧场,畜养大量的牛羊马,不仅供应盛京三陵祭祀之用和补给八旗官马之需,而且部分产品成为清皇室的贡品。这座几乎伴随清王朝始终的皇家牧场,它的设立、发展、试垦、续垦和放垦演绎了养息牧牧场恢复、繁盛、衰落和消失的全过程。
关键词:清代;养息牧;牧场;变迁
中图分类号:K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59-8095(2008)03-0086-08
清代皇家养息牧牧场,位于辽宁省阜新地区。这里曾是明中后期兀良哈三卫之一的福余卫游牧之地。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兀良哈部内附于明朝,就地设立卫所,置泰宁、朵颜、福余三卫指挥使司,泰宁卫在今吉林省洮儿河流域,朵颜卫在今洮儿河、归流河上游地区,福余卫在今乌裕尔河与绰尔河流域。兀良哈三卫或为避免草原部落的侵扰,或为寻求明朝的政治保护,或为创造与明朝的经济互市,几次南迁。直到明成化年间(1465—1487)兀良哈三卫“自全宁抵喜峰近宣府置朵颜卫,自锦义历广宁至辽河置泰宁卫,自黄泥洼逾沈阳铁岭至开原置福余卫。”[1] (《全辽志》卷6,p.683)兀良哈三卫“不树五谷,不种蔬菜,渴则取马牛羊之乳而饮之。”[1](《全辽志》卷6,p.683)明末,清军多次从福余卫之地进入辽西,与明军作战。清入关后,在此设立牧场,畜养牛羊,专供盛京三陵祭祀之用,称养息牧牧场。在其后的二百五十多年里,养息牧牧场经历了由兴盛到衰亡的历史变迁。它的设立恢复了明末清初因战争而破坏的草原,它的发展证明了草场植被的繁茂,它的试垦表明了牧场让位农耕之始,它的续垦和放垦演绎了牧场的一步步消失。本文欲从生态环境变迁的视角阐释养息牧牧场的变化与影响。
一
养息牧牧场,设立于清朝初年。据《蒙古游牧记》一书记载,养息牧牧场“旧作阿什穆,又作杨柽木,在锦州府广宁县北二百一十里,牧场设杜尔笔山下。太祖征明大军必由都尔弼入边既是地也”,[2](卷1,p.469)杜尔笔(都尔弼),乃蒙古语四方之意,杜尔笔山是在草场上突起的小山岗,山顶有明代修建的四方形大墩台,汉语称为高山台(今阜新市彰武县高山台),是养息牧牧场的地理坐标,其翼长等的办公场所即建在杜尔笔山下的西北角。《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记载:“顺治初年又于盛京养息牧地方,设牛群十,羊群六,设司牲官笔帖式等,一应事宜,隶盛京礼部,造册报部,代为题奏。又议准,牛羊倒毙,皮张交与工部,肉给听事人,内馆外场同。其张家口外及养息牧,如遇大雪酷旱瘟灾,报部题明,以备稽察。”[3](p.11971)经过十几年的牧养,养息牧牧场的牛羊日益增多。到康雍乾时期,为满足清廷的需要,采取各种措施繁衍牛羊马,使养息牧牧场得到长足发展。
首先,设置牧场管理机构,明晰管理权责。
养息牧牧场设置的管理人员有:总管、翼长、领催、牧长、牧副和牧丁。牧场牛羊的孳生,牛羊群的扩大,急需增添人员,康熙四十九年(1754)议准,养息牧牧场选蒙古内殷实有用之人,补牧长二十人,牧丁二十人。牛羊群经定期均齐、额设后 “盛京礼部养息牧共牛二十群,每群牛六十头,羊二十群,每群羊五百只。左右翼分设正翼长、副翼长、领催各一名,副领催两翼各四名,分管牛羊,牧长、牧副每翼各二十名,以正副总管统之”。[4](p.327)进一步明确牧场管理职责和牧群畜养数量。乾隆十五年(1750)时,养息牧牧场总管隶属盛京将军。同年,乾隆帝裁撤养息牧牧场马群,部分管理人员被裁减。乾隆十七年(1752),“盛京将军阿蓝泰疏称,养息牧哈岱郭洛地方向设牧群三十,除裁汰外,现止八群,若仍前补放翼长二员,未免浮冗,请将翼长富勒赫革职,员缺毋庸补放,即以现在六品翼长改授副总管,嗣后六品副总管缺出,照翼长缺出例拣选保送”,[5](p.685)为使牧群得到细心照看,责任直接落实到牧长、翼长身上,乾隆十九年(1754)“养息牧补用牧长二十人,人辖二群,交翼长总理。”[3](p.11975)养息牧牧场的牛羊群被视为旧群,隶盛京礼部;后增加的牛群和黑牛群,隶盛京将军衙门。为便于管理,使其划一,乾隆三十年(1765)将新旧两群,统归盛京将军衙门管理。养息牧牧场隶属关系的调整,牧场管理的逐步完善,为牧场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其次,实施人员奖惩制度,促进牛羊孳生。
清王朝把牛羊群的孳生额作为衡量养息牧牧场管理人员政绩的标准,受奖者得钱物,受罚者挨鞭打。“康熙元年(1662)定,养息牧地方及张家口外牛羊群,每牛群给牛百头,均齐时,于孳生五十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