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图象-自我-本土化研究.doc
图象\自我\本土化研究
《泰华文学》是泰华文学史上经营时间最长的刊物之一,至今已发表了近千篇作品。如果我们把这些作品看成是一座蕴藏丰富、信息量巨大的图库的话,那么这座图库里所存储的众多图象可以按类归纳为三种图象,即湄南图象、中国图象和泰华图象。通过研究这三种图象我们发现:泰华文学逐渐找到了自我,完成了本土化过程,获得了新的发展。
[关键词]《泰华文学》;湄南图象;中国图象;泰华图象
[中图分类号]I206.7[在《泰华文学》里,对湄南图象的描绘越来越贴近现实。湄南河是泰华作家心中永远的圣河,正如刘小新所说:“湄南河对于泰华作家的意义,犹如湘西之与沈从文,密西西比的约克纳帕塔法之与福克纳,她是泰国华文文学情感与想像的发源地,也是构成泰华文学写实主义传统的重要的历史风俗画背景,更是形塑泰华文学独特的地缘美学的人文地理要素。她与潮汕文化一起共同构成了泰华文学的精神原乡。在对湄南河的一次次书写与歌咏中,泰华作家也逐渐完成了本土文化认同与文学身份的构建。”[2]
二、中国图象
在《泰华文学》里,中国图象也是俯拾皆是,基本上每期都有关于“中国”的文章。“中国图象”在泰华作家的笔下呈现出“斑驳”的色彩,耐人寻味。现在,泰华作家们已落地生根,很多已经是第三代、第四代华裔了,但是他们仍然心系中国,为中国的强大而自豪,为中国的崛起而骄傲,中国大地上发生的大事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呈现于他们的笔下,如2008年“神七飞天”,泰华多位作家以创作来歌颂。白帆的诗歌《神七风采太空漫步——共同见证》:“惊险,慎重移动。/沉着,循序操作。/航天员,小心翼翼。/舱外漫步廿五分钟,/太空基地总指挥,/也在航天员回舱后立刻宣布:/‘神七突破,圆满成功’”。再如柳丝的诗作《天地共庆神州七号飞天》:“炎黄子裔龙马精神/叱咤风云/战胜天地/历史写出中国崛起/神七啊神七/宇宙欢迎您/为您骄傲、骄傲!”2008年北京奥运会,当奥运圣火传递到曼谷时,泰华作家也予以了不同程度的关注。蔡欣逸在《迎接奥运圣火》中详细地叙述了奥运圣火到达曼谷的场景,表达了自己的心愿:“我随着圣火前进,走完耀华叻路的一段路程,完了心愿,欢庆的气氛,我也沾一份!我用祝福的眼光,送走圣火。北京加油!愿中国圆满地完成神圣的任务。”诗雨的《曼谷中国城喜迎北京奥运圣火》与吴静敏的《奥运圣火点燃了我们的激情》也描绘了奥运圣火来到曼谷的情景,为圣火点燃了激情,点燃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更点燃了中泰两国人民友好情谊而高兴。曾心的诗歌《圣火来了》、林牧的诗歌《当奥林匹克圣火走过曼谷市街》以及诗雨的诗歌《奥运火炬光辉永恒》等,则通过诗性的语言表达了自豪喜悦之情。
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国门敞开,泰华作家有了更多的机会来到中国投资、探亲、求学、旅游等,于是他们将亲身经历的“中国”记录下来,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与思考,在《泰华文学》里,这样的篇章也有很多。如若萍的散文《游桂林归来》,叙述作者和十多个老友组团前往桂林看秀美如画的风景,回来后却思绪连篇,觉得这是一场虚幻之旅,因为自然山水已被人工改造,还看到了“饿虎吃牛”这样血腥的表演,感到了一种虚假欺诈与难言的悲哀,表达了对中国旅游深深的失望之情。游鱼的《大地新疆》则以游记体将作者游览新疆十天的见闻与感受描写出来,为“西域风沙漠地,高山积雪苍翠松林,斜坡草原阿山金莲花盛开,喀纳斯湖亿万年宁静美,牛羊马匹成群,各方民族团聚和谐生活”而感动。同是游历中国,两位作家却有迥然不同的感受,游鱼感动于中国的壮美,若萍则批判功利挂帅的堕落,呼唤善良、真诚与纯朴人性的回归。
不容否认的是,大部分泰华作家因为同根同源、血脉相连的关系,对中国这一母体怀有深厚的感情。如刘助桥的《三通之日诉乡愁》一文,首先对于台海两岸终于可以“大三通”表达了由衷的喜悦,较为详细地描绘了两岸隔绝近60年普通民众的辛酸与无奈,从而强化了“大三通”给中国同胞带来的种种好处。林林的《故乡水甜人更甜——参加水涧祖庙重光典礼随笔》写到作者回到祖居地水涧参加祖庙重光典礼的万千感受,抚今追昔,抒发了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曾心的诗歌《圆了回乡梦》同样也表达了这种热爱故乡的情怀:“望着村旁的圆山墩/我的心贴近那光秃秃的‘圆’/抱着、吻着/这历史沧桑的老人//顿然/有一种满足感/此次我回来看看/总算是圆了三代人的回乡梦。”这是一种割不断的亲情和无法舍弃的文化之根。
在众多“中国图象”的描绘中,还有一些以中国历史为背景的篇章值得关注。林太深的散文《红木屐》,将时间拉回到新中国成立前:儿时因家贫买不起鞋,一天到晚只能穿着木屐,15岁那年按照风俗“出花园”,母亲交给了“我”一双红木屐,标志着“我”已长大,后来“我”辗转来到泰国谋生,现在回想50多年前的艰辛生活不胜唏嘘。这篇散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