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零九中学中考语文阅读题复习 说明文阅读5(无答案).docVIP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零九中学中考语文阅读题复习 说明文阅读5(无答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零九中学中考语文阅读题复习 说明文阅读5(无答案)

中考语文阅读题复习 说明文阅读5 九、《人口与生态脚印》 有一种说法:“人口是定时炸弹。”人口爆炸是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至2050年,地球人将会多至90到100亿。2008年7月,世界人口基金会发表了一个精确到个位的数字:世界人口6712080198,且每年增加7800万,估计到2012年世界人口就会达到70亿。于是有人问,人口按目前的速度增长下去,地球承受得了吗? 如果光从地球面积来看,地球是承受得了的,仅仅一个欧洲就可以再接受和安置67.5亿人。问题是人活在世界上要吃饭、穿衣、住房、出行、工作、消费、耗能、排污和二氧化碳……光用地球面积来分配是不科学的,必须用“生态脚印”的概念来评估。 生态脚印的概念首先由马西斯·瓦克纳格尔和威廉·E·里斯于1994年提出,得到世界公认。生态脚印是指按今天的生产条件,一个人在上述要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所需要的地球(陆地和海洋)面积,其单位是公顷。因每个人的生活要求、标准和习惯是不一样的,所以生态脚印的大小也就不一样;但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算出一个平均生态脚印。生态脚印越大,表示人类消耗的资源越多。人类的生态脚印就是可供人们从事农林牧渔业和纤维生产、维持能源消耗和容纳基础设施的全部陆地和海洋面积。 根据全球脚印网和欧洲环境局所提供的数据,地球有114亿公顷适于农业生产的陆地和海洋面积,地球能提供的生态脚印是每人1.8公顷,但按目前人类的消耗,每人的平均生态脚印是2.2公顷,显然,一个地球已经不够用了。每个国家的生态脚印很不一样,如美国公民的平均生态脚印是9.7公顷、英国5.6公顷、欧盟成员国平均4.7公顷、巴西2.1公顷、中国1.6公顷、印度0.7公顷……如果全世界都像印度人民那样节约资源,地球让100亿人吃饱饭是没有问题的;倘若世人的生态脚印都和美国人的一样大,那我们今天就需要3个地球了。 人类从茹毛饮血一步步走向现代化,其生态脚印的增长速度是不可思议的,并且,社会愈发达,脚印的面积愈大。时代发展到今天,这个蓝色的星球早已是超负荷地承受着人类的脚印。 人类给地球留下的脚印是黑色还是绿色,完全是由我们的生活方式所决定的。人类正在辛苦地寻找第二个地球,梦想能否成为现实、什么时候成为现实,都不知道。我们能做的是保护好现有的地球,地球人共同起来控制人口快速增长,尽量调整生活习惯,节约使用地球资源——保护人类自己。 1、(2分)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对于“人口按目前的速度增长下去,地球承受得了吗?”所作的回答 2.(2分)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如美国公民的平均生态脚印是9.7公顷 、英国5.6公顷、欧盟成员国平均4.7公顷、巴西2.1公顷、中国1.6公顷、印度0.7公顷。( ) ( ) 3.(2分)什么是人类的“生态脚印”? 4.(4分)阅读下面的资料,结合文章,说说它们分别印证了文中的什么内容? 【材料一】美国的人口只占全世界的1/20还不到,却要靠世界资源的1/6来过活。以水为例,美国居民家中冷热水24小时充足供应,洗涤洗浴冲厕所都是大开龙头任其流淌。 【材料二】《生命地球报告》指出:从1961年到现在,“人类生态脚印”比从前扩大了三倍,而在过去20年的时间里,人类消耗自然资源的速度,一直超过自然界再生资源的速度。 印证一: 印证二: 十、可以救命的一氧化碳 上世纪60年代,人们就知道身体组织受毒素、紫外线辐射、激素和药物等侵害时,血红素加氧酶-1(简称HO-1)会及时对抗相应的受伤和感染,此时体内会自然地产生少量的一氧化碳。不过,当时人们都认为一氧化碳是组织代谢的副产品。 然而,美国科学家所罗门?辛德在1993年提出,一氧化碳在人体中扮演了一个有意义的角色。它有协助一氧化氮管理人体内部器官的功能,例如大肠的收缩、胃的排空等。但是,研究人员作了很多的努力之后,还是没有检查出一氧化碳在人体中的准确作用。 由于一氧化碳对人体有益,一些科学家想把它用于临床治疗。然而,一氧化碳是有毒气体,使用稍有不当,就会对人类造成危害。一氧化碳能紧紧结合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形成羧化血红蛋白,使氧气无法载运到全身。当人体内20%左右的血红蛋白转变成羧化血红蛋白时,就会出现恶心、呕吐和晕倒的情况;当人体内40%左右的血红蛋白转变成羧化血红蛋白时,就会夺人性命。因此,有科学家反对把一氧化碳引入对人类的临床治疗。但美国的奥古斯丁?乔和弗里茨?贝奇称,医药界不该这么快拒绝一氧化碳的治疗潜力,一氧化碳疗法是紧急情况下最好的方法。 2001年上半年,乔和贝奇领导的研究小组指出,患者吸入微量一氧化碳有助于防止器官的排斥反应。他们在进行老鼠心脏移植时,用一种叫“卟啉”的化学药品将HO-1封闭,一星期内老鼠有排斥移植的反应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ranfan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