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概论(第二版)》21.公众参与.ppt

《环境科学概论(第二版)》21.公众参与.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环境科学概论(第二版)》21.公众参与

第21章 公众参与 21.1 概述 21.2 公众参与的实施 21.3 小结 21.1 概述 21.1.1 公众参与的概念 公众(public)狭义上是指只接受影响的个体,广义上是指社会中的每一个分子,成员。 公众参与(public participation)是指针对一个特定的事项,公众,厂家与政府机构等不同利益团体之间,在法律赋予的权力和义务范围内,为达成一致的共识与共同的目标所衍生出一系列的“联系,协调,沟通,妥协”等“双向对话,双向交流”的行为活动与过程。 1.环境规划的公众参与和环境管理的公众参与 2.参与权与参与制度 公众参与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21.1.2 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Maslow A H)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分为生理的需求,安定或安全的需求,社交和爱情的需求,自尊与受人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五个层次,但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求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迫切需求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 这就要求在统一的政策下,应采取分别对待的原则,弄清楚哪些需求对哪些人最为重要,哪些时期有哪些需求,以不同的方式来满足不同的需求。 在公众参与中,不同的公众需求不一样,应针对人们的各种需求拟定环境规划方案、对策和措施,以及环境管理制度与政策。 具体操作上,利益相关者评估模式一般程序包括: 利益相关者的定位; 利益相关者的抽样,确定评估样本; 调查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内容视评估对象而定; 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得出评估结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左右,在美、英等长期奉行“外部控制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国家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治理模式为政府在公共管理中广泛听取民意,实施多方参与,平衡多方利益提供了很好的框架。 绿色卡片:生态补偿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生态补偿是指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者,有责任向提供优良生态环境的地区和人们提供适当的经济利益补偿。因经济社会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或污染的,责任主体不仅有责任修复生态环境,而且有责任为此对受损者做出适当的经济赔偿。 为推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环境保护部将在四个领域开展生态补偿试点: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开发,流域水环境保护。 生态补偿案例: 长江中上游“退耕还林”计划; 浙江省义乌市和东阳市间的水权交易; 北京、天津和密云水库上游流域地方政府的生态补偿支付; 淮河上下游各省市间关于生态补偿的讨论。 21.1.3 公众参与的重要性 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国家和环保专业队伍力量有限 要求公众行动起来,去承担应有的责任。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形成环境保护的社会需求: 公众参与凭借强大的群众基础对污染行为施加压力,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提高政府决策质量的需求 公众参与作为一种非政府的社会力量,可以将民意真实地反映给政府 增强公众自身的环保意识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21.1.4 公众参与的公众类型 1. 普通大众 处于维护公众环境权益的责任感和兴趣;关系到公众自身的利益。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2. 社会团体(NGO): 以某种社会福利目标为其宗旨,对环境保护领域往往有浓厚的兴趣。 3. 相关专家 是公众参与中客观、公正、科学性的一方。 图片来自:刘静玲 4. 新闻媒体 促进公众和决策者在环境规划和管理方面的双向交流。 图片来源:新华网 5. 社会经济部门 是环境规划方案与管理措施能否最终得到落实与实施的根本保证。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绿色卡片:生态旅游(eco-tourism) 生态旅游,就是在山水风光旅游时,既有游憩,又包括认识自然,学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旅游。认识自然是观赏,识别,获得对自然的认识,而更重要的是学习和接受自然界的规律,充实自我的思维内涵,从而促进在行动上对自然景观和资源的保护。 生态旅游是生态环境恶化和环境运动发展的结果,更是旅游需求,公众意识转变和融合的结果。 摄影:张婧 21.2.1 公众参与的内容及方式 21.2 公众参与的实施 公众对环境宣传教育的参与 公众自身的环境友善行为(environmental friendly behavior) 鼓励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