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环境科学概论(第二版)》7.环境地学
案例研究—— 航空危机之后是气候危机吗? 人-地复合系统中的能量循环是驱动一切过程的基本动力。为了保持热力学平衡,地-气系统必须把与太阳入射辐射等量的辐射发送出去。但对于某些局地来说,辐射收支并不平衡。随纬度的增高,辐射差额由正变负。因而须通过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来完成跨地区的能量输送。此过程中,大气、海洋、陆地和冰雪的界面上还发生了一系列能量交换过程。 此外,火山喷发、水的三相变化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吸收、释放以及重新分布。能量循环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表现为化学能的转换。陆地和海洋植物利用所吸收的太阳能维持着物质的合成、分解和输送,并进入各种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图7-3)。 图 7-3 人-地复合系统中的能量循环 (引自朱诚 等,全球变化导论,2003) 问题讨论 ◆ 如何看待环境地学在环境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环境地学与环境科学有何关系? ◆ 人类-地球环境复合系统的复杂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 各个圈层在人-地复合系统中的作用与地位如何?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如何? 阅读资源 ◆ 毕思文,许强.地球系统科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 赵烨.环境地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 李天杰,宁大同,薛纪瑜,等.环境地学原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 U.N. Environment Program(UNDP). Global Environment Outlook 2000. London: Earth scan Publication Ltd, 1999. 第7章 环境地学 7.1 环境地学的特点、地位与作用 7.2 人类-地球环境复合系统 7.3 人类-球环境复合系统的整体性及各圈层间 的影响与响应 7.4 小结 7.1 环境地学的特点、地位与作用 研究目的: 掌握各环境要素和环境系统的变化与发展规律,实现对环境系统预测与管理,使人-地关系和谐发展。 在环境科学学科体系中,环境地学是对人-地环境复合系统整体性及各子系统间相关性进行综合研究的学科。 为其他分支学科研究提供理论上的科学依据和支持,并将其他分支学科研究结果和进展进行归纳和综合。 7.2 人类-地球环境复合系统 7.2.1 人类-地球环境复合系统 (1)气候系统 气候系统是由大气圈下层、水圈、冰冻圈、生物圈、土壤圈和岩石圈上部所组成的整个体系。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而复杂的相互作用。 (2)大气环境与边界层中的空气污染 大气是地球系统中最活跃、变化最大的部分,作为人类-地球复合系统中子系统之一的大气圈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气环境及空气污染 大气环境是地球系统中以大气为中心介质的自然环境,通常指大气圈中与人类关系密切的臭氧层及其以下的部分,尤其是指边界层内的大气状态。 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人为排放是造成空气污染、尤其是局地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空气污染物的分类及特点 污染物类别 主要空气污染物 含硫化合物 SO2、H2S、CS2、SO3、硫酸雾、硫酸盐、二甲硫、硫醇等 含氮化合物 NOx、NH3、HNO3、硝酸盐、铵盐等 有机化合物 醛、酮、PAHs、有机酸、焦油、有机卤化物等 含碳化合物 CO、CO2、烷烃、炔烃、脂环烃、芳香烃等 卤素化合物(单质) Cl2、F2、HF、HCl、CFCs等 氧化物 O3、CO、PAN、过氧化物等 悬浮颗粒物 CaCO3、ZnO、PbO2、碳粒、飞灰、金属粉末等 其他有毒、有害物质 放射性物质、二噁英、苯丙(a)芘等 绿色卡片: 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因子 a.污染源因子:污染源特点及其分布、排污设施的种类、燃料种类、单位时间的燃料消耗量、烟囱高度、烟囱出口直径、单位时间的排气量、烟气温度、烟气出口速度、烟气中的污染物含量、运行方式、排放特点…… b.气象因子:大气层结稳定度、对流混合层厚度、水平风场(风向、风速)、风的垂直分布、水平温度场、气温的垂直分布、逆温的结构与生消规律、降水、湍流、天气形势、特殊气象条件…… c.地形因子:下垫面粗糙度、地形地貌、局地环流、城市热岛…… ● 大气弥散: 进入大气的污染物通过风、湍流、抬升、下沉、干湿沉降、化学转化等过程在空间逐渐分散、稀释的现象。 (2)污染物在大气中的弥散及其研究方法 ● 特点: *扩大污染物的影响范围 *可能会导致二次污染 *将污染转移到土壤及水体 ● 研究方法: * 数学模拟 * 室内流体物理模拟,如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刚新新修订《治安管理处罚法》课件.pptx VIP
- 幼儿园公开课课件:《水果喜乐会》-大班-科学-活动课件.pptx
- 山东oi第一轮noi07山东省选.pdf VIP
- 中职英语高教版(2023修订版)基础模块3三单元《Reading+and+Writing》课件.pptx VIP
- 《荷花淀》《小二黑结婚(节选)》课件30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pptx
- 彭州市白鹿河通济镇段水毁堤防修复工程实施方案.pdf VIP
- 学堂在线 工程伦理2.0 章节测试答案.docx VIP
- JBT 12786-2016 升降工作平台 术语与分类.pdf VIP
- 学校营养餐配餐团队职责与分工.docx VIP
- 公路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桥 设计书.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