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设计》例2.1弯矩调幅法.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建筑结构设计》例2.1弯矩调幅法

一等跨等截面三跨连续梁,计算跨度l0=4.5m,承受均布永久荷载设计值g=8kN/m,均布可变荷载设计值:第一跨q1=24kN/m;第二跨、第三跨q2=q3=18kN/m。 试采用弯矩调幅法确定该梁的弯矩。 【例2.1】弯矩调幅法 4.5m 4.5m 4.5m g=8kN/m q1=24kN/m q2= q3=18kN/m 1 2 3 B C 《建筑结构设计》课件2010版·东南大学邱洪兴 〖解〗 1、计算各控制截面弹性弯矩 控制截面包括三个跨中截面,分别用1、2、3表示;两个内支座截面,分别用B、C表示; 有四种最不利荷载组合: Ⅰ、永久荷载+1、3跨出现可变荷载,对应M1max、M3max和M2min; Ⅱ、永久荷载+2跨出现可变荷载,对应M2max、M1min和M3min; Ⅲ、永久荷载+1、2跨出现可变荷载,对应MBmax; Ⅳ、永久荷载+2、3跨出现可变荷载,对应MCmax。 借助附录表B.1.2,计算弹性弯矩 永久荷载作用下,1、2、3跨跨中弯矩系数分别为0.08、0.025和0.08; 内支座的弯矩系数均为-0.10; 相应弯矩值: M1=M3=0.08gl02=0.08×8×4.52=12.96kN·m M2=0.025gl02=0.025×8×4.52=4.05kN·m MB= MC= -0.10gl02=-0.10×8×4.52=-16.20kN·m 第1跨可变荷载q1作用下,1、2、3跨跨中弯矩系数分别为0.0939、-0.025和0.0084; 内支座的弯矩系数分别为为-0.0667和0.0167 相应弯矩值: M1=0.0939q1l02=0.0939×24×4.52=45.64kN·m M2=-0.025q1l02=-0.025×24×4.52=-12.15kN·m M3=0.0084q1l02=0.0084×24×4.52=4.08kN·m MB=-0.0667q1l02=-0.0667×24×4.52=-32.42kN·m MC=0.0167q1l02=0.0167×24×4.52=8.12kN·m 第3跨可变荷载q3作用下,1、2、3跨跨中弯矩系数分别为0.0084、-0.025和0.0939; 内支座的弯矩系数分别为为0.0167和-0.0667 相应弯矩值: M1=0.0084q3l02=0.0084×18×4.52=3.06kN·m M2=-0.025q3l02=-0.025×18×4.52=-9.11kN·m M3=0.0939q3l02=0.0939×18×4.52=34.23kN·m MB=0.0167q3l02=0.0167×18×4.52=6.09kN·m MC=-0.0667q3l02=-0.0667×18×4.52=-24.31kN·m 弯矩组合值: M1max=12.96+45.64+3.06=61.66kN·m M2min=4.05-12.15-9.11=-17.21kN·m M3max=12.96+4.08+34.23=51.27kN·m MB=-16.20-32.42+6.09=-42.53kN·m MC=-16.20+8.12-24.31=-32.40kN·m (因q1、q3数值不同,不能利用附表1、3跨同时作用可变荷载的内力系数) 弹性弯矩值(kN·m) 最不利荷载组合 截 面 1 B 2 C 3 Ⅰ M1max、M3max、M2min 61.66 -42.53 -17.21 -32.40 51.27 Ⅱ M2max、M1min、M3min 3.85 -34.43 31.39 -34.43 3.85 Ⅲ -MBmax 49.48 -66.84 19.24 -26.31 7.93 Ⅳ -MCmax 6.91 -28.34 22.28 -58.74 38.07 A B C D 2、调整支座弯矩  将支座B截面的最大弯矩降低20%。调幅后的B支座弯矩 MB=(1-0.2)×(-66.84)=-53.47kN·m 相应的第一跨跨内弯矩M1=56.17 kN·m M1max(=61.66 kN·m); 第二跨跨内弯矩M2=25.93 kN·m M2max(=31.39 kN·m)。 同理对C支座弯矩降低20%,调整后C支座弯矩Mc=-46.99 kN·m 相应的第二跨跨内弯矩M2=28.16 kN·m M2max(=31.30kN·m); 第三跨跨内弯矩M3=43.95 kN·m M3max(=51.27 kN·m)。  调整后的弯矩图仅影响一、二跨,可在组合Ⅲ弯矩图的基础上叠加三角形弯矩图 ,其顶点纵坐标 ΔMB=0.2×66.84=13.37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