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素问·咳论.ppt

42素问·咳论.ppt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42素问·咳论

题 解 咳,即咳嗽。 《内经》论咳嗽散见于各篇,但独详于本文。 本文全面论述了咳嗽的病因病机、分类、症状特点、传变方式与治疗原则等,故名“咳嗽”。 内容提要 1、掌握咳嗽的病因病机 。 2、掌握咳“皆聚于胃、关于肺”的含义。 3、了解咳嗽的脏腑分证 4、重点掌握的原文与词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皮毛者,肺之合也……则为肺咳” “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 “聚于胃,关于肺” 1、咳嗽的病变部位: 2、咳嗽的病因: 3、咳与四时气候的关系 五脏在各自所主节气感受相应的时令之邪 肺 咳病 (二)五脏六腑咳的证候以及针治原则 2、六腑咳——各腑功能失调的证候 胃咳: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胆咳:咳呕胆汁 大肠咳:咳而遗失 小肠咳: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 膀胱咳:咳而遗溺 三焦咳:咳而腹满,不欲食饮 3、咳嗽久而不愈的传变趋势 “五藏之久咳,乃移于六府” 五脏咳久不愈,病情进一步发展才形成六腑咳。因此,六腑咳标志着病位扩散,病势发展,病情加重,疾病从单纯转为复杂,绝不能从病证由阴转阳,由里出表来理解。 4、“聚于胃,关于肺” 痰饮困聚脾胃,上渍于肺的病机。所以,若咳嗽剧烈,或久延不愈,又每能见到“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的症象。 痰的生成全在脾胃。 肺与脾胃,在气机上同升同降,因此脾胃气机失常,容易引起咳嗽。 肺为手太阴、脾为足太阴,同属太阴经,胃在中焦,肺脉起于中焦,病理上相互影响。 意 义 肺胃所致之咳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咳嗽。 对于各种咳嗽的治疗,除了注意治肺外,还应注重治胃(脾)。 在防治上 理肺强卫来预防—外邪从皮毛及鼻咽而直接入肺 。 健脾强胃来增强—后天之本,濡养五脏六腑。 5、针刺治疗原则 (三)小 结 一、本篇是系统论述咳嗽的病因、病机、症状、治则的专篇。 二、本篇认为咳嗽虽主于肺,但与五脏六腑亦皆有关,其中尤以肺与胃的关系最为密切。 三、对于咳嗽的病因,本篇从外感和内伤两方面进行认识。并且提出“外内合邪”这一重要的发病学概念。 四、从对五脏咳和六腑咳的描述中,可以了解到咳嗽的大致病程转归。同时体现了脏腑辨证的特色,为后世脏腑辨证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依据。 五、在治疗上提出了具有分经论治思想的针刺治咳原则,这不但对后世治疗咳嗽有所启发,而且对于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建立也有重大指导意义。 [复习思考题] 1、“五藏六府皆令人咳”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指导价值? 2、引起咳嗽的病因是什么?它在发病上有何特点? 3、五藏咳和六府咳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它们的传变规律如何? 4、“聚于胃,关于肺”说明什么问题?对临床有何指导意义? * * * 素问·咳论 本篇是《内经》讨论咳嗽的专篇,文中系统深入地论述了咳嗽的成因、机理、辨证分型、证候表现、传变规律,以及针刺治疗原则,提出了“肺之令人咳”和“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此皆聚于胃,关于肺”等著名论断。 ? 目的要求 (一)咳嗽的病因、病机 “咳不离乎肺,然不止于肺” “形寒寒饮则伤肺” 内外合邪 内伤寒冷饮食 “寒饮食入胃”, 其寒邪 “从肺脉上至于肺” 外感风寒之邪 “皮毛先受邪气” 五脏对相应季节时邪的易感性, 也反映出《内经》四时五脏发病观。 “五藏各以其时受病” “乘秋则肺先受邪, ……乘冬则肾先受之” 4、“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气机上逆:咳嗽 肺之本脏失常 肺 他脏受犯 传邪于肺 1、五脏咳——各脏功能失调或经气运行障碍方面的证候。 心咳: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肝咳: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 脾咳: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肾咳: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肾与咳:“咳嗽烦冤者,是肾气上逆也” “咳嗽烦躁者,属肾” 五脏咳——刺其腧穴 六腑咳——刺其合穴 久咳面浮者——刺其经穴 俞:气血之所注,治注入之邪 合:气血之所入,治传入之邪 经:气血之所行,疏通经脉,使气血调和 针刺

文档评论(0)

xxj1658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4月12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