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通论1第五讲下明清文学.ppt

  1.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文学通论1第五讲下明清文学

第五讲(下) 明 清 文 学 学 习 重 点 明 清 文 学 概 述 明 清 代 小 说 种 类 及 基 本 特 点 四 大 名 著 “三 言”、“二 拍” 3.艺术结构,既宏伟壮阔,又不失严密和精巧。全书时间漫长,人物众多,事件复杂,头绪纷繁。作者却能以蜀汉为中心,抓住三国矛盾斗争的主线,井然有序地展开故事情节。既曲折变化,又前后贯串,宾主照应,脉络分明,构成了一个基本完美的艺术整体。 《水 浒 传》 施 耐 庵 其次,塑造出众多的、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 全书有姓名的800多,包括了全社会的各种人。作者不仅写出他们阶级、阶层的特点,而且能同中见异地写出个性,表现出塑造典型的艺术能力。像鲁智深、林冲、杨志,都是有武艺的军官,依附官府,也都凭自己本事谋职,不与贪官污吏同流,但在逼上梁山中,作者写出他们的个性差异。鲁智深的正义感强,林冲忍无可忍,杨志功名绝望,显示出三人性格的同中之异。其他如李逵、鲁智深两人,同是粗中有细,但一个细得天真烂漫,有如赤子,一个细得豪中见智,老练成熟,各成典型。 《红楼梦》 曹雪芹 高鄂 二、成书 《水浒传》是一部著名的描写农民革命的长篇小说, 是在长期群众创作的基础上经过接近人民的作家的综合加工再创作,又经过不同思想倾向的文人多次增删修改而成的。 宋江等三十六人在梁山水泊的农民起义是《水浒传》创作的历史根据。    从宋江起义失败到《水浒传》成书,正值女真、蒙古族先后南下,广大人民在民族和阶级的双重压迫之下, 纷纷高举义旗,结聚山寨进行反抗,宋江等三十六人的英雄事迹,就成为人民歌颂的对象。人民群众在这些草泽 英雄身上,寄托希望并以此来鼓舞自己的斗志。     宋末元初,画家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初次完整地记录了三十六人的姓名和绰号。可见在 民间流传的宋江等故事,已引起士大夫的注意。在龚开笔下的水浒人物都以流氓盗贼的面目出现,明显地表现出 封建统治阶级的观点,与民间对宋江起义队伍的态度迥然不同。    水浒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时期,也正是说话、杂剧等通俗文学逐渐发展到成熟的时期。宋末元初,水浒故事已成为艺人们讲述、演唱的重要内容,以水浒故事为题材的话本和戏剧相继问世。宋末元初的《大宋宣和遗事》涉及水浒故事的部分,虽内容非常简单,却是现传讲说水浒故事的最早话本。  施耐庵就在宋元以来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话本、戏曲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的再创作,才写成了这部反映农民起义的作品《水浒传》。 《水浒传》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首先是在结构上,首尾完整的总体与局部有机结合。 全书起义的全过程构成总体,使读者清晰地看到梁山泊的来龙去脉;同时又把108位好汉各自走上梁山当作独立局部,使每个人的局部反抗成为总体的一部分。这样,读者就从官逼民反、百川归海的革命史诗中得到快慰,也从招安失败的英雄悲剧中产生哀怨,从而接受了全书主题。 三、艺术成就 再次,人物语言切合其身分、地位和性格特点。如在江州酒楼上,戴宗初见宋江口称“仁兄”,李逵称“黑宋江”,宋江则对戴宗称“院长”,对李逵称“大哥”,都从人物说话上看到人物的性格特点。 《西游记》 一、作者: ? 吴承恩(1510?——1582?)明代小说家。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怀安山阳(江苏淮安)人。他生于一个有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贫。吴承恩自幼聪明过人,《淮安府志》记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补上“岁贡生”,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晚年因家贫出任长兴县丞,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久愤而辞官,贫老以终。 吴承恩自幼喜欢读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 科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现实的认识,促使他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 他自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二、【写作背景】   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仅25岁的青年和尚玄奘带领一个弟子离开京城长安,只身到天竺(印度)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等。 一路上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 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 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他这次西天取经,前后十九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轰动一时。 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

文档评论(0)

sandaolingcr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