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7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财政史〔续3〕
中国财政史(续3) 第八章 清代前期的财政 清代的统治,自顺治元年(1644)迄于宣统三年(1911),共计二百六十八年。其中鸦片战争(道光二十年,1840)以前凡一百九十六年,可称清代前期,而鸦片战争以后,凡七十一年,可称清代后期(或称晚清),与社会形态的变化情况相适应,清代前期的财政,属于封建制国家的财政。可是清代后期的财政,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财政,而以1840年的鸦片战争为分界。 第一节 概说 明嘉靖万历间(十六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由于女真社会的发展,出现了统一的趋势。万历十一年(1583)至十六年,女真贵族努尔哈赤首先统一了建州各部。以后,又合并海西各部和东海诸部。万历四十四年(1616)称汗,建立后金政权。二十年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顺治元年(1644)世祖率清军入关,定都北京,逐步统一全国。 一、清前期的经济概况 在清朝统治中国以前的几十年中,由于明末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中国的社会经济早已是生产凋蔽,民不聊生,最后终于酿成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经过长期的战争,社会生产力更加受到破坏,户口也显著减少。及至满族统治阶级入侵关内,兵威所至,大肆屠杀和劫掠,更使中国的社会经济遭受到一次惨重的破坏。 清朝统治者在入关之初,不但进行了残暴的杀掠,(“扬州十日”惨剧,史可法抗清,八十万民众被杀,“嘉定三屠”,“江阴抗清”被杀近10万,只存53人)(明末全国人口5100余万,清初顺治三年人口1390余万,23年间人口减少3800万)。清统治者还实施了野蛮的民地圈占。首先推行于近畿,继而扩张到山东、河南等地,而以顺天、保定、永平、河间四府为最多。圈地的最高额,达九十九万三千七百零七垧。圈得的土地,都拨给满族贵族及其落众,使他们都成为新的地主。而被圈去土地的汉人,流离失所。圈地运动延续四十年之久。 清代前期的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逐渐推行了一系列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 第一、奖励垦荒,行“更名田” 康熙时期,曾将明代藩王在各地所占民田的一部分,和清初满人圈占田地的一部分,拨归原来的佃户去种,即所谓“更名田”。容许百姓垦荒,并奖励。永为世业,借官牛,免租税3-10年。 第二、实行大规模、较长期减免田赋 自顺治起,重大减免计有32次之多。康熙五十一年(1713年)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一次轮留“三年而遍”的“普免天下钱粮”,“凡遇 免之年,免业主七分、佃户三分”。乾隆时期,曾先后四次普免钱粮,三次普免漕粮。 康熙像 第三、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 康熙年间.大举整治河流,大力兴修水利、筑堤疏渠、挖河建坝.在淮河流域和江南各地都普遍建有良好的水利海溉设施,还疏浚了永定河,开挖了一条长达200里的新河道,同时,在洪泽湖和黄河交汇处以及黄河入海口发起了治理黄河大决战,招募了几十万民工,调遣了大量的八旗兵丁,投入了特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历时20多年.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终告工程竣工,黄河下游旧貌换新颜,“海口大辟,下流通畅”。 大河颂 又如以免税缓科及奖励地方官等办法招人垦荒,并修筑沿海堤塘,兴修水利。此外,更突出地实行蠲免租税。如入关之初,首先宣布蠲免明末的剿饷、助饷、练饷等三饷加派,康熙时更以蠲免田赋作为恢复农业经济的主要措施,乾隆时亦仍然推行这一政策。在这一系列措施的推行下,农业生产终于得到恢复,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虽然发展是缓慢的,然而封建经济的基础是稳定下来了。 康熙以后,人口和耕地面积都逐渐增加起来,如下表: 由上表所列,清代经济的恢复,几乎过百年之久。清代统治者在其统治中国的二百余年中,对工商业一直实施着重农抑商的政策,束缚压制其正常发展。例如对于开矿,清廷一直严格禁止,理由是怕聚众生事。清代前期,为了防止反清势力的联系,曾野蛮地实行海禁政策。这都决定着当时的财政政策。清代前期,财政政策主要有: (一)财政实行高压政策与怀柔政策 清代前期,特别是初期,其财政支出,绝大部分用于镇压反清斗争的军饷。但财政收入,则大部分来自对汉族及其他各族人民的剥削和掠夺;满族军民不但没有负担,而且在土地、俸禄等各方面都享有特殊的供给。财政机关和财政权力,自然更掌握于满员之手,他族不容过问。凡此种种,都是财政从高压政策方面,配合着民族统治。 与此同时,清代前期的财政政策与财政措施中,也贯彻着怀柔政策的精神,用以缓和民族矛盾。例如顺治、康熙、乾隆各朝,多次蠲免田赋;特别是康熙年间,规定五十年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以及跟着实行的“地丁合一”(摊丁入地),使无地农民,名义上可以免税,都是笼络汉族地主与农民的策略。另一方面,为了重农抑商,将许多民营工业收为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