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学生写作心理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学生写作心理研究

教研课题:中学生写作心理研究 中学生写作心理研究 内容提要: 写作是人类历史悠久的实践活动,那长长的历史长卷无不闪烁着写作研究的真知灼见。写作的理论有着一种内涵上的系统。 “口言以明志,言恐灭遗,故著之文字。”(汉朝王充《论衡·自纪篇》)写作伴随着文字的产生而出现,随着社会的不断演进,成了传播知识和积累文化知识的最重要手段之一。现阶段,中学生中存在着严重的写作心理障碍。中学生作文水平低,都是为完成老师的布置的作业、为升学考试的需要而写作。针对这些问题,文章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学生写作心理障碍的类型及产生的原因,对解决中学生写作心理障碍的措施进行了研究。教师只有充分认识中学生写作的个性心理特征,自觉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心理能力,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 中学生 写作心理 心理障碍写作兴趣 作文教学 一、写作心理障碍的研究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国外研究者(Myklebust,1965,1973)对写作心理障碍进行了早期研究。在1973年的有关图片故事的写作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学习障碍学生的书写总字数、每个句子所包含的字数、语法正确性与抽象概念等得得分比都比一般成绩的学生低。1980年以后,国外关于写作心理障碍研究,表现出认知心理学的倾向,开始把重点放在写作过程上。写作有困难的学生在作文的“质”与“量”方面均比一般学生差,对文体结构、写作过程、写作时的认知处理等相关知识方面的认识也比一般学生薄弱。写作有困难的学生的写作问题并不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如果没有适当的补救性教学,写作问题的问题会持续到成人期。 二、写作心理障碍的特征 关于写作心理障碍的特征表现,我国研究者做过不少的调查。中小学生的写作内容,通常是把自己看到、听到和想到的有意义的事情写下来。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讲,由于已掌握了一定语文知识、技能,在学习、生活中总有一些令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因此许多人认为学生写作并不是太难的事情。但事实上,学生普遍感到写作困难,一听到写作就愁眉苦脸。 张宏熙等调查发现(1990),小学生写作表现出来的心理障碍有: (1)语言成品化。堆砌华丽辞藻,移用生动佳句,抄录“优秀习作选”章节,把目标盯在“生动描写”上,产生照抄的思想。 (2结构模式化。记事“老三段”,写人“详略各一例”,产生僵化思维。 (3材料公用化。死记一件事,以此为“轴心”,仅在表达语言上做少量的调整,产生机械的思维。 (4人物概念化。强调写人“八字经”,动作、语言、神态加心理,不到达这“四重奏”就称不上人物形象,产生编造的思维。 戴宝云和梁启虞(1990)研究发现,“差生”存在的写作心理问题更多,这些问题通常表现为:惧怕心理,通常不愿上写作课,不愿写作;对抗心理,常常乱写或不写作;应付心理;依赖心理;常求助于家长的帮助或抄袭别人的写作。 学生写作心理障碍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畏惧、厌倦、依赖和趋同。 三、 中学生的写作过程 写作过程是一个完整有序而又交错复杂的写作心理流程。张蕾主编的《写作心理学》中指出:“写作活动包括着双重的流动过程,一方面是从积累生活、拟写提纲、文字表达到美饰修改的外部活动过程;另一方面则是从心理积累、心理萌动、心理孕育、心理物化到心理完善的心理活动过程。当外部流程由一个步骤走向另一个步骤时,内在心理流程也由相应的环节推向另一个环节。” 在探究中学生写作心理障碍时,我们把写作过程分成五个阶段。 (一) 写作的心理储备——积累阶段 惰性让学生的题材库“长期亏空”。 积累阶段的惰性心理主要表现在观察惰性和思维惰性两个方面。许多中学生由于害怕观察的艰辛和浪费时间,不愿意付出劳动,或者是长期性的无意识观察身边的世界,于是便形成一种观察的惰性心理。调查表明,有56%的学生认为生活面太窄,学校和家庭构成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使自已提起笔来,便感觉“无话可说”。虽然这是一部分的客观原因,但事实上中学生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都生活在一种“题材环境”中,日常琐事是写作的题材,小巷轶事是作文的源泉,甚至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信息等都遍布写作的材料,俗话说“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只是因为观察惰性的作祟才使学生有“没啥写”的处境。另外,有些学生虽然通过观察收集到一些感性材料,但又受到思维惰性的影响,不愿去动脑筋,努力思考,分析客观事物与现象的内涵、价值和规律。只是随便把客观事物与现象往脑子里一装了事,缺乏一个理性的积累,散乱的材料很快便成过眼烟云。结果在需要写作材料时,便会出现捉襟见肘的难堪局面。 (二写作的心理萌动——审题阶段 不安和模糊混乱使学生无法找到写作的切入口。 审题阶段既包括对感性材料的满怀情感的进一步认识、筛选和过滤,也包括对感性材料所作的心理完形。审题过程是 包括在老师布置作文题和要求到构思前的一段心理过程。在此过程中,中学生常常会出现

文档评论(0)

junjun3747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