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字看饮食与中国文化要点.docx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 MERGEFORMAT21 汉字文化解读结课论文 从汉字看饮食与中国文化 吃出来的汉字 姓名 沙博翰 班级 汉语国际教育 学号 20140417115 【摘要】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远古时期的人们学会了如何使用火来加工食物,这使得人类文明得以健康地延续。随着更多的器具被发明创造,古时候的人们在饮食上开始了诸多的“奇思妙想”,饮食开始变得束之高阁,获得至高无上的地位,与之伴随的当然是记录先人们生活饮食状态的汉字。朱自清曾说:“在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得从文字学入手。”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记录事件的书写符号。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由笔画构成的方块形符号,所以,汉字具有集形象、声音和意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汉字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曾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一字一史,岁月的长河中积淀了无数珍贵的文化宝藏,汉字就像是一粒粒贝壳,深邃的纹路镌刻着历史的沉思,串联着文化的结丛,承载着华夏民族特有的文化模式。 关键词:汉字 饮食 文化 (注):汉语拼音右上角的数字是音调标注: 55阴平(一声)35阳平(二声)214上声(三声)51去声(四声) 古代的饮食 (1)主食: 在中国,疆域辽阔,饮食也有南北差异。南方早在河姆渡时期就有了种植水稻的历史,主食一般为大米。北方的农作物则呈现出多样性,稷(小米)、黍(黄米)、麦等农作物都有着广泛的耕种面积。我国自进入农业社会后,就以粮食作物为主食,所以自周秦以来,诗文中关于粮食的记述很多。粮食作物古代统称五谷或六谷。至于五谷六谷所包括的品种,则历来说法不一,比较可信的说法是黍、稷、麦、菽、麻为五谷,六谷即再加上稻。百谷即为粮食的总称。 艺: 《说文解字》:埶(藝),种也,像手持种苗而急于种植。造字本义:种植庄稼草木,培土锄草。《诗经》上有诗句唱道:“我种黍稷。” 对早期的农业社会来说,种植是一项事关生存的极其重要的技能,因此“艺”也代表“技”。谁掌握了种植技术,谁就有了生存的???本条件。 年:《说文解字》:年,禾谷成熟收获时的负戴之状。造字本义:将收成的谷物搬运回家。字形采用“禾”作边旁,“千”是声旁。《春秋传》上说:“大有收成。”粮食大丰收,人们为了庆祝,不就相当于后来的过年吗。不过年的本意重点侧重于收成时的行为,由此可以看出古人丰收时的快乐殷实的心情。 五谷: 稷:《说文解字》:稷,荠黍。五谷之首。造字本义:农夫在水田里倒退着插秧。字形采用“禾”作边旁,“畟”是声旁。稷,脱壳成小米稷的这一突出地位是由它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所决定的。稷,粟也。——《尔雅 ? 释草》注。稷,齌也。五谷之长。——《说文》。稷,今人谓之高粱。——《广雅疏证》 黍:《説文解字》:黍,禾属而软黏的谷物之一。造字本义:黄米,一种耐旱的庄稼,色黄性粘,可酿酒。因为在大暑时节播种,所以称为谐音的“黍”。我国西北地区适合谷子的种植,在“靠天吃饭”的古代,谷子也较能适应风雨不时的干旱气候,因而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稷是最重要的粮食。古代以“社稷”代表国家,例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服于有礼,社稷之固也。”社为社神,稷为谷神。古代黍与稷还经常连在一起说。例如《诗经》屡言“黍稷重穋”(《豳风?七月》。由此可见,黍在古人生活中的地位仅次于稷。 来:来,麦。麦子是从南欧及西亚引进的作物品种,产量大大高于黍、粟等本土作物,古人将这种优良作物命名为“来”——外来的。造字本义:麦子,从外域引进的作物。一支來麦有二支麦峰(指篆文字形中的),象麦子的芒刺形状。它是上天送来的宝贵礼物,所以称这种庄稼为“行来”的“来”。麦子分大麦和小麦,大麦即麰,《孟子?告子上》:“今夫麰麦,播种而耰之,其地同,树(种)之时又同,浡然而生,至于日至(指夏至)之时,皆孰矣。”小麦即来,《诗经?周颂?思文》:“贻我来麰,帝命率育。”这两句诗是说,天帝赐给周小麦(“来”)、大麦,命令武王遵循后稷(周的始祖)以稼穑养育万民的功业。来、麰进入神话传说并与周之延续与扩大联系起来,可见这类作物与人们生活关系之密切。 菽:《说文解字》:“尗,豆也。”原指大豆,又作豆类的总名。尗即菽,段玉裁说,“尗、豆古今语”,“此以汉时语(豆)释古语(菽)也。”《诗经?豳风?七月》:“禾麻菽麦。”又《小雅?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其经常说豆水(菽水)指豆和水,指菲薄的饮食,形容生活的清苦;指晚辈对长辈的奉养。由此可见豆子在古时候作为果腹之食物,就算生活再清苦,也要侍奉父母,让父母先吃,体现了古人孝的观念。 麻:《说文解字》:麻,与相同。造字本义:一种韧皮纤维桑科植物,古人在家中或作坊中将韧皮从茎杆上剥离,再用套在拇指和食指上的刮刀把韧皮的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