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网络媒体报道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价值观.docVIP

各国网络媒体报道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价值观.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各国网络媒体报道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价值观.doc

各国网络媒体报道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价值观   哥本哈根气候会谈被认为是二战雅尔塔会议后最重要的一次会谈。海外媒体认为是全球三大气候阵营的角力:欧盟为一方、以美国为首的伞形集团(包括加拿大、澳洲和日本等)为第二方、以发展中国家(77国集团和中国)为第三方。网络媒体是传播最迅速、覆盖面最广的媒体之一。本次会谈各国网络媒体都热情地开辟出专版进行较为全面报道。因为各方利益不同,本文以国外各方的主流网络媒体报道为内容,分析三方哥本哈根气候会谈报道的网络竞争态势。      美国网络媒体:认知不和谐与环境殖民主义      美国媒体在环境报道理念与环保觉悟上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然而,在面对哥本哈根气候会谈的这一段时间内,美国多数主流网络媒体则体现出明显的认知不协调。这一现象是从美国传播学者海德(Fritz Heider)的平衡理论发展而来,认为个人在接收与自己信念相矛盾的消息时,总是设法找到原因使内心重新趋于平衡状态。明知道美国作为发达国家在气候变暖过程中应承担更大责任、也知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刻不容缓,可在国家利益面前,美国网络媒体却极度强调发展中国家的原因,表现出明显的认知不协调。   “纽约时报网”(简称时报网)属于美国主流网络媒体之一,其秉承传统纸媒的优势,一向对美国国内媒体新闻报道具有很强的议程设置影响。时报网在其“环境”栏里专题设置了哥本哈根气候会谈的报道。在这个专栏里,其主体图片部分采用天蓝色字体勾划出世界五大洲地图与蓝色海洋,并传递出这次会议的主旨,描绘出未来和谐世界的理想;在下面插图中又有北极熊的悲惨生活状态、正在消亡的老虎、在烟雾中骑车的美国人、正在排放的擎天工业烟柱等,用写实手法再现出发达国家的美国之严峻事实。然而,在刊登哥本哈根会谈的报道里,对于发展中国家批评的内容比美国本身要多。   这些报道首先指向的是中国,因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意见也具有典型性。在哥本哈根气候会谈进行到一半时,时报网以“中美在气候会谈中陷入僵局”为题,认为中国在上个月第一次宣布温室气体排放的减排目标,但同时拒绝国际社会的任何监督标准;而美国坚持对中国减排的严格审查与监督。该报道引用英国国家能源与气候变化秘书长米利班德(Ed Miliband)的话认为:“中国减排40%-45%的承诺显然是认真的,困难之处在于,中国怎样向外界证实其按照自己宣布的标准去减排”。接着引用一位美国不愿透露的官员的话表态说:“美国认为中国减排的目标太低了,一位美国高官说对此很‘失望’;没有正式的减排承诺与国际对于中国减排的监察,美国国会也不会通过一个新气候决议案”。   美国作为发达国家在不愿承诺大规模量化减排,这样的报道不谴责美国的不作为,却要求中国的减排目标应该受到国际监督,做到“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即“三可”)。这一要求违反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相关规定。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可以自愿减排,其减排目标为国内目标,不必接受国际监督。中国和“77国集团”已明确表示,不会在此次大会上接受“三可”要求。而美国媒体却把它的减排目标的大小以及可能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资金数额,与中国是否接受“三可”标准挂钩,这其实是环境殖民主义中的双重标准。   为了表现这种观点的权威性,时报网在大会报道里采用匿名编辑专栏评论的方式,分别采访了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的麦克?列维(Michael.Levi,),美国企业研究所的塞恩斯特罗姆(samuel Thernstrom),普林斯顿大学地球科学教授奥本海默(Michael Oppenhermer)等各领域的6位气候专家,认为气候援助数目巨大,对发达国家是一个巨大的负担,不过“可以使得中国阻止各国达成一项决议的努力变得很困难”。这些专家却把中国推向了哥本哈根气候会谈最终协议的对立面。没有逻辑,只有判断,明显地表现出大国心态与环境殖民主义。   “时代周刊网”(简称时代网)以“哥本哈根15――气候变化会谈”为专题,开辟的专栏进行了很细致的报道。从头版的设计来看,这是一个很担心气候变暖的专栏,因为整个的格调是灰蒙蒙的色彩,黯淡且不明朗。在头版显著位置使用一张写实的空中鸟瞰图片:灰色的天际之间三个硕大的工业烟囱在冒着遮天蔽日的浓烟,下面是厚厚的尘埃与灰头土脸的居民住宅。这本来是美国的城市图景,却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发达国家欠发展中国家环境债务”。早在2009年10月14日该网以“富国欠贫困国家的气候债务吗?”为题,对发展中国家发难,为美国政策奠定基调。该报道引用哥本哈根会议美国气候谈判专家托德?斯特恩(Todd Stern)的话认为:“事实上,我完全拒绝欠(发展中国家)债务或对其赔偿等这一类的说法”;“(各国)谈判者的重点是行动――减少排放、加快清洁能源、运用的手段以及政治与经济的可行性上”。   从这些事实的选择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