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的葡萄用什么浇灌.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吐鲁番的葡萄用什么浇灌.doc

吐鲁番的葡萄用什么浇灌   发动机在背后开始轰鸣,三角翼飞机在乡村公路滑跑着,只几十米就腾空而起,怒吼在吐鲁番盆地上空。太阳挫沉,远山在大地上拖出长长的阴影。从百米空中可以清晰地看见机翼下绿洲一样的村落,数十道连绵不断的土丘,串珠般从村里铺散出来,横越戈壁滩,一直延伸到远处的博格达山脚下。从空中鸟瞰这样的场景,场面宏大,却透着几分怪异。这些齐整且奇怪的土丘群不是外星人留下的什么神秘符号,而是生活在这一带的新疆百姓在千百年间为生存而开创出的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奇迹之一,它叫坎儿井。      博格达山脚,解开坎儿井之谜   探索坎儿井之旅始于乌鲁木齐到吐鲁番的公路一侧。从乌鲁木齐划出的公路切开天山山脉,路灯一侧是人类用炸药切割出的裸露山崖,另一侧是深壑的白杨河,它发源于博格达山脉深处。国道沿河床边蜿蜒而行,河水舒缓,白杨河畔没有白杨,河床上散落着大如车斗的巨岩和无数的鹅卵石。我的新疆向导买明江告诉我,这地方,每年融雪形成的山洪势不可挡。十年前,河边所有的房子和老国道都被冲毁。现在的国道就是大水过后在高处重新修的。天山融雪,水的力量,和想象中干热无比的吐鲁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很少有游客会来靠近吐鲁番盆地一侧的博格达山脚,但这里是坎儿井之谜的第一个线索。买明江把车停在路边,带着我钻进数十米高的石台间。山洪在这里冲刷出迷宫一样弯曲交错的隙壑,狭窄的地方只能侧身挤过,身子贴着洪水切割剥离出的大小乱石。石缝里呼啸着风声,我们手足并用,往石台顶部爬去。   下雨天是绝对不能到这里来的。被岁月压实的石台不会吸水,奔腾而下的山洪会在瞬间淹没我们刚才穿过的那些石缝,陡峻的山势和地形,让里面的人绝无逃生之路。从石台的顶部,我们可以看见这是山体的最后一点延伸。这里寸草不生,站在台顶,可以放眼从山脚一直铺去天边的戈壁。戈壁滩上尽是山洪带下的鹅卵石,松垮地散落在大地上,洪水到了这里很快就渗入地下,吐鲁番盆地的大部分地方,是找不到地面的流水的。生存在这样的环境里,对人类的体力和智力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林则徐与吐鲁番   1842年冬。这一年,虎门销烟后的名臣林则徐因得罪权贵,被清廷流放千里,跋涉到了新疆。幸运的是,伊犁将军布彦泰慧眼识英才,在他的支持下,钦犯林则徐“西域遍行三万里”,查勘垦地,翔实地写下了记载新疆天文地理和风土人情的《乙己日记》。道光二十五年正月十九,林则徐在吐鲁番写下的笔记中有这样一段话:“二十里许,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横流者,由南而北,渐引渐高,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此处田土膏腴,岁产木棉无算,皆卡井水利为之也。”    在葡萄满架的吐鲁番坎儿井民俗村。林则徐的文字描述,生动地展示在这里的立体沙盘模型上:借助着山坡地势,用长可达十数公里的横井从戈壁下取水,是坎儿井最大的特点。开凿完成后的坎儿井水顺着地下暗渠流淌,在百姓居住的村落露出地面成为明渠。无论是家用还是农田浇灌,坎儿井都比传统的竖井提水效率不知道高了几倍。不可思议的是,漫长的地下暗渠的开凿,依靠的竟然只有博物馆里陈列的那些极其简陋的铁镐和油灯。用一眼眼相隔不远的竖井运出开挖出的土石,也为开挖者提供新鲜空气,则是工程上的一个伟大发明。   民俗村里有一段依然使用中的坎儿井,铺着石板和水泥砖的小径从坎儿井各个组成部分蜿蜒而过。然而为游客而设的展厅,无论多逼真也无法真正展示出坎儿井的规模:那动辄数公里长的暗渠,上百个连绵不断,深可逾百米的竖井,怎能用博物馆的形式表达出来?   走进生活,才能体会坎儿井的伟大。   我们的车驶离了国道。路侧依然是戈壁滩,但地表少了乱石嶙嶙,多了舒缓起伏的沙丘。吐鲁番盆地的风沙很大,沙丘里有植被,高不足膝地紧贴着地面。脱下鞋,光脚走在沙丘里,沙热得烫脚。看不见任何水的迹象,想不出这些植物如何生存。“听说过骆驼刺吧?” 买明江问我。我低头仔细琢磨,才发现茎秆和叶片上的锐刺。他继续说:“这是我们新疆最有名的抗旱植物。根能扎到10多米深汲水。骆驼在沙漠里靠吃它活着,而我们就是靠它的分布来决定在什么地方挖坎儿井。有坎儿井的地方,一定有骆驼刺。”   竖井口上大多用木板子或树枝盖着,防止人畜不小心掉下去,也防风沙。我们踏着松软的沙土爬上一个挖井堆成的土山,高高的环形土堆,中间是井口,一座座堆过去,好像一串火山口。买明江告诉我,这里曾是古丝绸之路通过的地方。我放眼努力去寻找,风沙翻滚间,却没有找到想象中那样两条平行的、深深的车辙,蜿蜒着消失在戈壁中的场景。   脚下这口井的盖板塌了,露出深不见底的竖井。买明江扔了一块石头下去,侧耳听了一会儿说:“干了,没水了。”自从上世纪中期有了造价便宜的电泵和机井,吐鲁番坎儿井这些年的消减速度惊人。“拼命发展耕地,坎儿井的水量跟不上,机井越来越多,水位越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