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风古韵歌乡情.docVIP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吴风古韵歌乡情.doc

吴风古韵歌乡情   摘 要:苏州常熟古里镇的白茆山歌,是吴地山歌的经典样本和重要支脉,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数千年吴文化的滋养和民间艺术传承,使之具有了典型的传统地方民间音乐文化的各种特征,赋予它极强的生命力和艺术个性。开展对这一古老民间艺术的研究,是为了进一步拓展江南音乐文化艺术研究的领域,以期为高校教育与地方民间音乐文化艺术的联姻和吴地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常熟古里镇;白茆山歌;吴歌;音乐;历史渊源;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七月流火,苏州科技学院音乐学院的部分师生,来到常熟东郊古里镇白茆塘地区开展调研、考察。在与当地山歌手和传承人的亲密接触、交往中,我们得以亲眼目睹、亲耳闻听了白茆山歌的艺术风采,使我们对白茆山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而返回苏城之后,便立即着手搜集资料、展开研究,以期拉开江南地方音乐文化艺术系列研究之序幕。   苏州地处苏南吴语方言区,是吴文化的发祥地。数千年悠久文明的深厚文化积淀,为该区域孕育出了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音乐文化艺术形式。其中,吴歌就是江南音乐文化区域中吴语音乐的奇葩。濒临长江,位于苏州、无锡、上海之间的常熟市,在崧泽、良渚文化的影响下,历经了5000年的文明发展,以极富经济活力的腾飞态势,位列2008年全国百强县之首(与江阴、昆山、张家港并列)。该地区不仅拥有优越的江南自然、地理、气候、生态条件,拥有富庶的水乡农耕经济生产、生活方式,而且以吴语文化数千年的滋养,催生了极具稻作文化特色的典型吴乐艺术品种――白茆山歌。      一、吴歌与白茆山歌的历史文化渊源      吴歌是流传于苏州、无锡、常州以及浙江、上海部分地区的吴语方言区域民歌民谣的总称。据历史记载,殷商末年古公??父周太王的长子泰伯(周文王姬昌的大伯)让王出走,为了不使三弟季历(姬昌的父亲)找到他,不远千里,率部南徙,自黄土高原的关中平原西部岐山县,来到江南水乡无锡梅里平墟(现梅村一带),筑城建都始创勾吴国,成为了江南土著的首领,并由此开创了江南文明。由于泰伯来自生产技术相对发达的农业地区,且早年居住歧山时就是唱山歌的能手,所以他在传授先进生产技术的同时,还“以歌为教”传播文化和诗歌,并在原有蛮谣土歌的基础上加以发掘、整理,演绎、发展、形成了富有江南地域文化特色的吴地山歌。自此,吴歌便在江南水乡一隅古吴之地四处传唱、流传至今,迄今已逾3200年之久。后伍子胥助吴王修筑姑苏古城,使吴国的中心确定在苏州地区,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适宜的气候,肥沃的农田,密布的河网,先进的耕作技术,繁荣的商贾经济,强盛的军事力量,大大推动和促进了区域经济及其文化艺术的发展,吴歌逐渐兴旺繁盛,久唱不衰。而今,仅苏州一地迁延数千年且被世人公认的吴歌品牌,就有常熟白茆山歌、吴江芦墟山歌、张家港河阳山歌等三大名闻天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其周遍诸如无锡锡山山歌、梅村山歌、太仓双凤山歌、常熟石湾山歌、阳澄湖山歌(渔歌)等虽然名气较小,但也拥有相近的悠久历史传承,并同属吴歌一源。其中,常熟的白茆山歌则因其历史最为久远和保护相对完整,而被收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常熟古里白茆塘地区的山歌起源,远较泰伯传承的山歌历史更为悠久。在我们采访该地时,据常熟古里镇党委宣传统战委员顾小燕女士介绍,白茆山歌因受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浙江余杭良渚文化的影响,大约应追溯到约4500年前良渚文化的一个支系部族迁移到连接太湖和长江的常熟白茆塘流域坞丘村一带定居的那个年代。伴随着吴语方言、吴文化和吴歌的成长,逐渐演变成为吴歌的一个重要支脉。其附近同样传承数千年之久的常熟沙家浜石湾山歌,虽然曲调和唱法都有一定的变化,但仍属于白茆山歌的一个重要近支流派。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白茆山歌,则出现的相对较晚,其中南朝乐府中有关白茆山歌的记录,被学界认为是较早记载白茆山歌的重要文献。至于《诗经》、《楚辞》中记载的吴地山歌究竟是否包括白茆山歌,则不得而知。然而,民间却一直流传着汉代张良到白茆塘地区教授百姓学唱山歌的古老传说。   关于吴地山歌的称谓,吴方言区的老百姓实际上并不习惯于将这些随处可闻的民歌称做“吴歌”。所谓“吴歌”,是后世学界的文化称谓。据常熟古里镇文化站副站长、白茆山歌馆的沈建华馆长介绍,当地人不称这类民歌为吴歌,而习惯叫做山歌,他们还把山歌演唱称为唱山歌、喊山歌或对山歌。至于为什么当地人一开始就将这类民歌、民谣称为“山歌”,其意并不是说这里具有山区地貌特征,相反大多数吴歌之乡偏偏没有山,而当地人一直称其为山歌,是取其山野、乡野之意。白茆地区的山歌主要是“田山歌”,也就是在田野里劳作时随性即兴演唱的山歌。而后世民族音乐学将“山歌”命意为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