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闻写作中有效的运用幽默笔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新闻写作中有效的运用幽默笔法.doc

在新闻写作中有效的运用幽默笔法   摘要:新闻的幽默笔法,是指用诙谐的语言、形象化的表达方法,激发读者(听众、观众)对幽默敏感点产生共鸣,机智地暗示记者的思想倾向,启发人们思考。运用幽默笔法写出的新闻,我们姑且称之为幽默新闻。   关键词:新闻;写作;幽默;技巧   中图分类号:G21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6A-0097-01      幽默笔法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新闻事实本身具有幽默感。记者只要善于观察和捕捉幽默细节,并大胆写入新闻中,就能赋予新闻幽默感。如:新华社记者在解放济南战役中采写的《活捉王耀武》一文,就生动地刻画了化装逃跑的国民党山东省主席王耀武被俘后的瑟缩形象,至今读来还让人捧腹:“……在严格的审讯中,王耀武仍试图抵赖。他自称名叫乔??,是临清人,在济南开菜馆的。问他菜馆字号,他却答不上来,说是‘忘记了,给大炮吓糊涂了。’王耀武把和他坐在一辆车上的卫士称作是他的侄子。问他侄子是什么村人,侄子的父亲叫什么名字时,他吞吞吐吐地说:‘想不清楚他是什么村……唔,可是不远,也是俺那地方人。他父亲的名字是……他是个庄户人,我还不大清楚叫什么……唔,他叫乔?А!?‘吓糊涂了’的王耀武把他自己的假名牛头不对马嘴地又安到他的‘侄子’的父亲头上了。”这篇报道中,把王耀武苟且逃命、惊慌失措的形象,勾勒得须眉毕现,使其陷入自相矛盾、不打自招的境地。又如:新疆一家媒体曾刊登一篇消息《长尾巴的“户粮关系”被注销了》,报道了新疆阿克苏市的一次投药灭鼠活动,文中称,“这些尖嘴、长尾巴的东西同它们中的杰出代表‘米老鼠’不一样,永远不懂得享受文明。他们常常伺机潜入给人们带来欢乐的电视机和收录机中,对电容、天线和喇叭大动干戈……这天投药的时候,许多居民在家里蹑手蹑脚,‘不要说药老鼠,老鼠听到了会不吃你的药饵的”,一位大娘还神秘地说,‘要说咱们把粮食撒下去’”。    现实生活中,记者通常会遇到生动有趣的新闻事实,有的甚至是令人捧腹的活性材料,如果不是琢出笑而思之的玉石,而是用“三段式”大刀截留下干巴巴的材料,就会把“活鱼”变成了“死鱼”,实在有愧于生活的馈赠,更有愧于受众。所以,遇到这类题材时,记者首先要树立写幽默新闻的意识,选取和发掘健康、积极又能凸现新闻价值的幽默素材,巧于构思,精心写作,循事实去铺展幽默,用幽默去表现事实。比如:《人民日报》1996年8月下旬刊登的《虎林笑看虎怕牛》这条新闻,如果没有或者缺少幽默的意识,记者完全可能写成诸如“老虎因为囚禁太久野性消失”之类的新闻,事实上记者却别出心裁写下了东北虎公园里发生的一幕:见到小牛,“一头肥硕的兽王(老虎)懒洋洋地钻出草丛,又来了六只老虎,但谁也不主动出击,最后还是第一只老虎扑向小牛,将小牛按在地上。谁知顽强的小牛蓦地一顶,兽王倒退两步,别的老虎则眼巴巴地在一旁静观,兽王狼狈逃回草丛。”新闻结尾处:“这些老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吃‘等食’吃惯了,丧失了自己的觅食能力,看来还得经过一番锻炼,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呢!”这里借事说虎,借虎喻事,一语双关,画龙点睛,深化了主题。   另一种情况是新闻事实表面上缺乏幽默情节或细节,但记者通过比较分析,巧妙运用修辞等手法,挖掘出新闻的幽默色彩来。比如:《啤酒带来的烦恼》(湖北人民广播电台2001年7月22日)关于“武穴人爱武穴,武穴人喝武啤”的啤酒促销活动的报道,《“吉烟”现象》(1999年11月10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 关于“爱四平,抽吉烟”的吉牌系列香烟促销活动的报道,《干部图政绩,普九变儿戏》(黑龙江电视台2001年10月13日)关于学校在“普九”过程中冒名顶替、弄虚作假的报道,还有《看个‘咳嗽’要掏1065元》(武汉晚报2002年8月10日),《夏收何必搞仪式,小麦未熟遭“剃头”》(新华社西安1997年5月3日电),《这桩‘姻缘’(两校合并)何时圆?》(1997年3月18日长江日报)等报道,内容离奇反常,令人啼笑皆非。这类新闻既要求精选材料并巧妙组合材料,又要求对新闻标题进行幽默包装。单拿新闻标题来说,具有幽默效果的新闻标题,不仅给人们以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而且能够激发他们对新闻内容的浓厚兴趣,从而产生阅读正文的强烈欲望。本文仅从语法修辞角度试举两例;一是命名,针对典型事件的新闻特点,给它一个临时的非凡的名称,从而产生幽默。有时可以给无姓氏可言的事物一个姓,如《曲阜商品多姓“孔”》;或者给某事物一个标示其特点的称号,如《洋垃圾的魅力》;或者给某种观念假造一个科学名或专著名,如《研究一下“昌犯学”》。还有诠名,正诠如:《改革中奋然起飞,春雷厂响起春雷》。歪诠如:《说不明白的“说明书”》、《“劳动模范”不能劳动》。二是同音反复,用同音反复揭示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