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戏的民俗心理沉淀与嬗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孟戏的民俗心理沉淀与嬗变.doc

孟戏的民俗心理沉淀与嬗变   摘 要:孟戏的起源与发展历经一条这样的变迁痕迹:国吊――家吊――巫觋祭祀――佛法超度――文学雅化――民间混融――说唱艺术综合――戏曲终结形态等。孟戏的民俗心理嬗变过程中,沉淀着凭吊亡魂的主题意义偏移、民间审悲心理情结的坚守、以及原始“人头祭”遗韵等诸多民俗化因素。   关键词:孟戏;民俗心理;人头祭   中图分类号:J8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7)03-0039-04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0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科研项目《古海盐腔的遗存与嬗变》(主持人黄振林)(项目编号:06BJW021)阶段性成果暨2006年度江西省社科规划办共建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      孟戏,即以孟姜女传说故事为文本的戏曲泛称,源于民俗口语简称。它作为成熟的戏曲形态,最早见于宋元南戏《孟姜女送寒衣》;它作为民间祭祀剧形态,流传至今且保留较为完善的演出体制,在江西、湖南、安徽及广西四个省份境内的偏僻乡村等仍能找到踪迹。康保成先生认为,“其中湘西傩戏《孟姜女》保存的祓禊古俗较为完整。”②(注:康保成《傩戏艺术源流》,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88页。)广西师公戏中的《孟姜女》大致与湘西傩戏相似。安徽傩戏《孟姜女》,王兆乾先生“认为贵池傩戏《孟姜女》无论唱词词格、情节和表演都展露出唐戏特征。”③(注:王兆乾《徽傩启示录(四题)》,发表于《中华艺术论丛》2005年第5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80页。)承续了唐代将泗州神奉为女性的福佑神(送子神)的传统。笔者即以现存江西省广昌县甘竹镇曾家与刘家村族孟戏为例,探讨孟戏的文本、声腔的源流与嬗变轨迹,并以此为基点阐述孟戏的民俗心理沉淀等相关问题。      一、孟戏文本的源流与凭吊亡魂的民俗心理嬗变      孟戏的文本,当从孟姜女故事源流说起。   孟姜女故事的原形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载:   齐侯还自晋,不入,遂袭莒,斗于且于,……莒子亲鼓之,从而伐之,获杞梁。莒人行成。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侯吊诸其室。④(注:左丘明,杜氏(注),陆德明(音义),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注疏》卷三十五,《四库全书》第14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38页。)   这则史料于孟戏的溯源至少有三大意义:一是时间上可将孟戏文本的溯源至春秋时代;二是故事本质意义已定型,即杞梁战死,其妻行迎丧,受礼教约束而改郊吊为家吊,实际上就是凭吊亡魂的故事主题意义确立;三是揭示了诸侯之间的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家破人亡之痛苦,然而这种痛苦却因礼教而被淡化,说明文本立足于上层社会的政治需要,这种政治性的审美视角奠定了孟戏文本的礼教基调。至于杞梁妻“不受郊吊”而改为家吊的民俗,则折射出春秋时代凭吊亡魂的正统礼仪形态与规范。   战国时期的杞梁妻故事出现了偏向情感意义的倾向。据《礼记?檀弓》载:“梁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①(注: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注疏》卷十,《四库全书》第11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16页。)说明文本基调已经由单一的儒家礼教思想开始点染人性与民本的思想倾向,而折射出孟子的学术理念影响力。故《孟子?告子》中记淳于髡与孟子的对话有云:“绵驹处于高唐,而齐右善歌,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②(注:赵岐(注),《孟子注疏》卷十二,见《四库全书》第19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69页。)其中不难看出孟子对杞梁妻哭夫的正面态度,特别言及借齐人善歌的能力而为哭丧悲歌的风俗形成,既解析了孟戏原于齐人悲歌的另一种传承途径,也说明了孟姜女故事得以广泛流传是伴随着齐鲁大地深厚的民俗与人文环境基础的事实,这是孟姜女故事得以流布的民俗性基础。   因此,先秦时期的孟姜女故事表现出三大特点:一是折射出孔孟礼教思想的交替;二是由重礼的内容(凭吊亡魂)而转向重礼的形态(哭丧悲歌);三是由上层社会的政治性审视角度开始向中下层社会的民俗性审视角度的转换。   有关秦代的杞梁妻故事不见于史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秦朝焚书坑儒的重法家而轻儒家的治国方略,因此可以推论,作为上层社会流布的杞梁妻故事由于涉嫌儒家思想而遭到抑止,开始随着儒生们地位的变迁带入下层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讲,秦朝是孟姜女故事由上层社会转入下层社会的转折期。   西汉开始出现杞梁妻哭倒齐城的传说故事,如赵岐注《孟子》“杞梁死于戎事者,其妻哭之哀,城为之崩,国俗化之,则效其哭,如是歌哭者尚能变俗,有中则见外。”③(注:同上书。)显然,从西汉开始的独尊儒术治国方略,使孟姜女故事重新在上层社会得以传承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