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主题﹕空气我们呼吸
主題:我們呼吸的空氣
課題六:全球暖化
甚麼是全球暖化?
溫室效應下,太陽能暖化地球,後者則向宇宙反射能量。
大氣的溫室氣體負責自然溫室效應:
困住部分向外放射的能量和
保存熱能於地球內,以維持一定溫度。
下圖顯示溫室保存熱能的過程:
溫室保存熱能
大氣層(含有溫室氣體)如溫室內的玻璃;
光(輻射)透過玻璃;被溫室內的物體吸收;
物體被暖化,放射大部分不能穿透玻璃的熱能;
引致溫室內溫度增加。
沒有溫室氣體的話,地球的平均溫度會比現在的低得多,再不適於生物居住。
溫室氣體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氯氟烴和臭氧等。
全球暖化的證據
全球暖化
指地球的逐漸暖化(溫度增加)。
北極冰山上找到全球暖化的證據:
美國國家冰雪資料中心 (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 NSIDC)表示已調查春季北冰洋的冰厚度,結果顯示1980 年代中期至1990年代早期平均冰厚度減少1.5米(4.8尺)。
美國國家科學委員局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表示上世紀地球表面的溫度增加約0.375攝氏溫度。
下圖顯示上世紀全球的平均溫度變化:
上世紀全球平均溫度變化的圖表。
全球的表面溫度自19世紀末起增加;北半球、南半球和海洋的溫度都持續增加;
上世紀溫度增加更加迅速。
全球暖化的原因
國際氣候變化委員會 (Internation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宣稱:
全球暖化不大可能只是自然變化;人類活動至少負部分責任(增加溫度)。
人類活動一直增加溫室氣體的濃度;
增加大氣溫室氣體會加強溫室效應;
主要的溫室氣體是二氧化碳,其來源是:
發電廠、車輛和燃燒化石燃料的工業(以產生電力)等等,如:
燃燒
C (化石燃料) + O2 (g) CO2 (g)
(化石燃料中的碳燃燒成二氧化碳)
下圖顯示1960–1995年對流層的二氧化碳濃度。
(數據:美國電力能源研究所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U.S.))
聯合國專家預計如沒有實施控制措施,2100年二氧化碳放出量可能達至100Giga噸,五倍於現時水平。
下圖顯示1976至 1990年對流層氧化亞氮的濃度增加。
該氣體來源包括尼龍製造工序、燃燒含氮化石燃料和氮肥料的分解。
(數據來源:美國電力能源研究所(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U.S.))
植物能把大氣中二氧化碳轉化成氧,濫伐林木(請參考主題「我們的地球資源」)減少植物數量,所以二氧化碳氣體濃度會持續增加。
全球暖化是自然現象嗎?
全球暖化是嚴重的環境問題,多年以來備受關注。
不斷出現關於這個問題的爭論;一些科學家宣稱全球暖化是自然現象,我們無需擔心它。
全球暖化的影響
全球暖化和帶來的氣候變化容易影響農業、森林、水資源、野生生物和我們的健康。
IPCC的結論:氣候變化可能對人類健康有廣泛而(大多數)不利的影響:
暖化幾度可引起更多和高溫有關的疾病和死亡個案。
老人和有心臟病的人患與高溫有關的疾病率因全球暖化而有雙倍或三倍增長。
引發熱帶疾病的傳播,如世界某些較北地區也出現瘧疾病例。
加強地球水循環:
某些地區雨量增多,其他地區則更乾燥;
更多水災和旱災,可導致環境災難。
融化冰川,擴大海洋範圍。IPCC預計下世紀海平面將提高0.16 – 0.94 m (1/2 至3英尺),威脅沿岸地區。
干擾地區生態系統間的協調平衡,溫度上升某程度上影響能量及物料轉換和生態系統。全球暖化嚴重威脅環境和生態的平衡。
環境的溫度增加令植物、所有人類和其他生物不易適應以繼續生存。
食物鏈被破壞;
有利於能在改變的生態系統中繼續生存的生物。
對於全球暖化,我們能做甚麼?
政府制定和執行緩和氣候轉變和其影響的措施,並且限制溫室氣體排放。
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使用對環境有利/友好的技術和可持續使用能量,以減少工業方溫室氣體排放;
例如使用高效能和節約能量的機器和電器。
以可再生能源包括水力發電和太陽能等代替化石燃料;
以減少燃燒過程中二氧化碳、水蒸汽和氧化亞氮的產生量。
推行森林再造/植林計劃,以加強自然過程中,淨化空氣污染物和把二氧化碳轉化成氧的能力等。
改善我們每天的生活習慣,以減緩全球暖化速度,共同創造健康舒適的環境。
深化教育,人人愛護環境。
教師參考書目:
Johansen, B. E. (2002). The Global Warming Desk Reference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