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生物学-THEOL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海南大学.doc

水生生物学-THEOL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海南大学.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水生生物学-THEOL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海南大学

水生生物学教案 1.课程名称:水生生物学 (Hydrobiology) 2.指定教材:《水生生物学(形态和分类)》(梁象秋,方纪祖,杨和荃 68学时(理论50学时,实验18学时)。平均周4学时,4学分 5.教学参考书: (1)裴鉴、单人骅主编(1952)《华东水生维管束植物》 (2)饶钦止等主编(1955) 《湖泊调查基本知识》 (3)杨德渐、孙瑞平主编(1988)《中国近海多毛环节动物》 (4)金德详等主编(1965) 《中国海洋浮游硅藻类》 (5)蒋燮治、堵南山主编(1979)的《中国动物志--淡水枝角类》 (6)郑重等主编(1965)的《中国海洋浮游桡足类》 6.教学方法: 采用教师课堂讲授,提问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Seminar相结合,请学生准备课件,当堂.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传统讲授,网络教学, 8.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考勤要求 9.学习方法 学生在课堂上以听讲为主, 记课堂笔记,课下应阅读指定教材与参考文献材料,课后一定要预习教材,认真复习消化,补充完善笔记 10.辅导答疑: 11.本课程的其它要求 上课时应关掉所有通讯工具;上课时不得讲话,不得迟到早退;上课时严格考勤;本章教学时间:学时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了解,掌握本章教学难点:本章课程引入方法:回顾内容,向学生提问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 第三节 关于我们的课程 一、考查课,68学时,其中50讲课,18实验。必修课,4学分 二、实验课从第四周开始逢双周上。综合试验一次,周末四课时时间。 三、学这门课像是在进行一场杂志式,基础性考察旅行: 1. 主线:生物分类系统; 2. 景点:各类水生(尤其是海洋)动植物的分类依据,形态结构; 3. 思考:它们的进化(亲缘)关系; 4. 了解:它们的生物学和经济意义 四、教与学的方式 五、课堂讲基本知识 六、课下需要大信息量浏览:互联网,图书馆,水族馆…… 1. 申请公共邮箱,进行学、教互动 2. 辅以专题双语科教片 3. 重视实验操作 4. 期中考试以写总结或综述的方式 5. 期末考试闭卷,名词解释,简答题,问答题,运用检索表等几种题型。[结束] 七、国外早期的水生生物学研究 1815年,Forbes就用底拖网采集并观察了海岸底栖生物的分带现象 1845年穆勒(J. Muller) 在德国沿海用浮游生物网采集浮游生物并进行浮游生物研究。 1868年穆勒首次用拖网在瑞士湖泊采到浮游生物并作了很多分类工作 1867年德国人汉生(Hensen)率远征队去大西洋采集和调查浮游生物的种类和分布。 1869年瑞士学者佛列尔(F.A. Forel,1841-1912)研究了日内瓦湖的底栖动物。 始于1872年英国的“挑战者”号海洋探险考察 早期在水生生物形态分类研究中作过较多贡献的还有Sars(1900-)、Mayer(1910)、Schmidt(1935-1937 )、Kofoid(1903)、Birge Juday(1911-1922)、Ward Whipple(1918)等等。 返回 八、国内外近代水生生物学的研究 二十世纪以后,水生生物学的研究中心逐渐转向生态、生理等方面,但形态、分类的工作仍不断地有报道。 发达国家已出版了一系列本国水生动植物分类的专著或藻类志、动物志等。 近代,随着西方工业的发展,一些国外科学家来到中国,研究并发表有关我国水生生物的论文报道,但都是零星和分散的 直至上世纪二十年代,我国才有自己的科学家,对我国部分水域进行区系调查,并在条件极差的情况下,在水产饵料生物学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饶钦止,李良庆在藻类方面,王家楫、倪达书在原生动物方面所做的工作。返回 九、现代水生生物学研究的新进展一 分类方面除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外,出版了许多分类专著: 裴鉴、单人骅(1952)的《华东水生维管束植物》 饶钦止等(1955)的《湖泊调查基本知识》 杨德渐、孙瑞平(1988)的《中国近海多毛环节动物》 金德详等(1965)的《中国海洋浮游硅藻类》 蒋燮治、堵南山(1979)的《中国动物志--淡水枝角类》 郑重等(1965)的《中国海洋浮游桡足类》 沈嘉瑞等(1979)的《中国动物志--淡水桡足类》 胡鸿钧等(1980)的《中国淡水藻类》 蒋燮治等(1983)的《西藏水生无脊椎动物》 郑重等(1984)的《海洋浮游生物学》 朱浩然等(1997)的《中国淡水藻志--色球藻目》 王家楫(1961)的《中国淡水轮虫志》 齐雨藻等(1995)的《中国淡水藻志--硅藻门中心纲》 饶钦止(1988)的《中国淡水藻志》 施之新等(1999)的《中国淡水藻志--裸藻门》 沈韫芬等(1999)的《原生动物学》 源调查    十、现代水生生物学研究的新进展二 1. 资源调查方面:在海洋方面,上世纪5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