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诗歌鉴赏和创作浅谈
诗歌鉴赏和创作浅谈
一、什么是诗
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所以,必先正名。现代诗歌,现代汉语诗歌用现代汉语写的,不同于古典诗歌的形式与意味的诗。这自然也就排除了今人写作的。有一去太白山。一个朋友说,诗人,做首诗嘛?抵挡不住人家引诱,想了想,就冒出四句话来:太白山有一处景点,叫太白泼墨处。那天去时正好天阴,所以就有那么一句,诗在云雾中。感觉挺好。给朋友看。朋友说,不错,有李白之风。回来的路上,又有一首:朋友看了,说不错,像王维的诗风。得到朋友的夸奖,有点得意。就壮着胆子,存着侥幸的心理让一位研究古诗词的老先生看。老先生笑笑,说,意思不错,但平仄不对。你写诗,就得讲这个。不讲,你诗的声韵和意味就差。今人写古诗往往如此。古今语音变化很大——比如,古音里的入声消失了——你要讲平仄就很难。不讲,效果就差。另外,古人在这个领域里创造了千余年,伟大的诗人,如李白、杜甫,几乎把能够挖掘的题材都挖掘净尽,能够表现的思想情感都表达完了,今人难能逃出古代诗人的影罩。“诗歌”这个词来源于我国古代。在古代,能配乐的韵文叫做“歌”,不能配乐的韵文称为“诗”。“诗”和“歌”从开始产生时,就象孪生兄弟一样亲密无间,所以人们总是把它们合在一起称作“诗歌”。诗与歌本来是不分彼此的,诗言志,歌咏言。诗与志,歌与诗是一体的。到了后来,就逐渐出现了和乐的乐府——词,不和乐的徒诗。不和乐的诗,主要是满足阅读,而不是配乐吟唱,和乐的词本来是依声填词,少量的依词谱曲,到宋朝时,存留了,平仄,韵与律等因素的格式。适宜阅读或吟诵,不一定适宜谱曲传唱了。作为徒诗,适宜阅读,也可能适宜朗读,它的所谓韵律,不过是为了形式的美与顺罢了。这里的诗不再是诗歌的混合体,虽然音乐的影响,已经不可能回到从前这样,我们就把话题转到胡适先生倡导的白话诗运动。胡适的功劳是很大的。不能说,没有胡适,就没有现代诗歌;至少可以说,没有胡适,现代诗歌的历史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在上世纪初的“诗革命”中,胡适第一个起来坚决反对写古诗。原因有二,一是古典诗歌规矩太多,影响人的思想情感的表达。另外,古典诗歌用的是文言文,而文言文是死的或半死的文字。就是说,诗文里这样写,生活中却不这样说。比如,诗里写“犬吠”,日常生活中说“狗叫”;文章里写“乘马”,日常生活中说“骑马”等。文与言不一致。所以,胡适喊出“诗须废律”,“作诗如作文”的口号。首先,他自己发誓不写古诗。同时也号召其他同学这样做。但响应的很少。只有一个女同学,叫陈衡哲(陈后来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位女教授、小说家),支持他。当时,胡适在美国留学,只有二十四五岁。但是,胡适年少志气大。他有一个信念——自古成功在尝试。终于,1916年8月23日,胡适写出一首教人惊讶的新诗来:。这首诗第二年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所以,现代诗歌史家们把1916年或1917年看作是中国新诗诞生的纪元。如果从1916年胡适之先生创作那首《蝴蝶》算起,新诗已经有九十余年的历史了。九十年的时间不算短。但是,令人悲哀的是,现在仍有许多人不买新诗的帐。说起诗歌,大家多想到的是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诗歌,感觉要隔膜得多。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唐诗宋词那种确定的形式,容易留给读者一个很深的印象,比较而言,现代诗歌在这方面有问题。它没有一个确定的形式,让人无从把握。当然,这也是一个习惯问题。几千年来,人们觉得古体诗,无论是先秦的四言诗、汉代的五言诗,还是唐诗、宋词、元曲等,都有法可循,有章可依。而现代诗歌,没有。其实,这个问题在新诗发生不久就有人提出并且尝试去解决了。这就是以闻一多先生为代表的新月派诗人们。由于胡适先生主张白话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新诗一度“自由”泛滥。没有艺术的规则与意味。而且这种观念很时兴,几乎成为潮流。冰心女士曾经回忆,有一个编辑私自把她投寄的散文作品分行排列,使其“将错就错”,成为一位新诗人。再如郭沫若先生有一首短短的七行诗作(《站在地球边上号叫》),其中用了8个“啊”字,6个“哟”字,9个感叹号。后来,人们一讽刺诗人就是啊啊地乱叫。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艺术生于自由,往往也死于自由。闻一多先生立志要做一个诗歌艺术家。艺术如同游戏,不能没有规则。于是,1926年5月,闻一多先生在北京《晨报》副刊发表了《诗的格律》一文,给新诗定规矩。这就是人们熟知的新诗的“三美原则”,即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闻先生把他的理论付之于实践,创作出了现代诗歌史上最重要的诗集之一《死水》。另外一些诗人,如徐志摩也据此写出了流传至今的优美诗篇《再别康桥》。后来的现代派诗人戴望舒,也在这一理论的影响下,完成了他的代表作《雨巷》。三十年代后,新月派主将闻一多逐渐淡出诗坛,徐志摩不幸坠机身亡。现代派诗人戴望舒声名大作。戴留学法国,把新月派的理论又推翻了。认为“新诗最重要的是诗情上的‘细微的差异’”,即“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