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西孔子”杨震 .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西孔子”杨震

“关西孔子”杨震 “四世三公”宰相门第   在风陵渡转而东流的黄河,奔泻于小秦岭与中条山之间的峡谷中,将豫、陕两省切割。2005年1月21日上午9时,天气阴冷。几个小时后,阴霾的天空中开始飘起雪花。我出豫入陕,伫立在陕西潼关县的黄河岸边,那近乎凝滞不动的大团大团的冰凌,呈块状堆积在一起,中间没有结冰的地方,则涌动着土黄色的暗流。这就是那条父性的、沉重的、充满力量的奔腾黄河。像从历史深处吹来的凛冽寒风劈面而来,纠结翻卷着我的头发、我的衣衫,让我发抖,使我心寒,我最终被河风鞭出了眼泪。   我出陕入豫,仅用5分钟就由陕西最东部的潼关县进入河南最西部的灵宝市。豫灵镇杨家村一段黄河冲积出的绵长沙岸上,一座祠堂敛缩简朴、默然无语,这就是著名的杨震“校书堂”,又名“三鳝书堂”。杨震是东汉著名学者,同时也是当时有名的清官。而“三鳝书堂”,就是人称“关西夫子”的杨震校书、讲学20余年的地方。   杨震,生于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相传杨氏始祖晋伯侨预知“六经”将有噩运,将书藏于弘农郡湖县董社原(今豫灵镇杨家村),杨震前去搜求,得到藏书,藏书用“蝌蚪文字”书写,一般人很难辨认,因此杨震定居当地,建堂校书,直至50岁出仕。出仕前杨震课徒3000,“关西夫子”之名广为流传。   在东汉中后期近80年中,杨震、杨秉、杨赐、杨彪祖孙四代皆为宰相,人称“四世三公”,弘农杨氏因此成为东汉时期著名的名门望族。在众多的杨氏脉系中,显赫一时。杨震也因此被尊为弘农杨氏的开基始祖,杨家村则成为弘农杨氏的发迹地和祖籍地。   在隋代立国38年中,弘农杨氏中竟出了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等3位皇帝、28位王爷、6位公侯。到了唐代,其后裔中杨恭仁等11人出仕宰相。北宋时以杨继业为首的杨家将更是武功盖世、满门忠烈,为人所敬仰。   除此之外,西汉著名辞赋家、哲学家、语言学家杨雄,唐代著名诗人“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南宋诗人杨万里,“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深秀等等名人,更使弘农杨氏扬名于中华民族之林。 寻访“校书堂”   “校书堂”建于杨家村东,东临青龙涧河,西依皇天塬,始建于汉代,后世多次复修。现在的祠堂是1994年杨家村在接受海外杨氏捐款的基础上重新修建的。祠堂一座,塑像一尊,石碑一通,整个建筑朴实无华。祠堂为仿汉代建筑,房顶上覆盖着仿汉筒瓦。   两千年的时光像是一种标志,它标志着一个人生前的作为和死后获得怀念的程度。杨震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仍能被两千年后的我们记忆,而且形象依然清俊、伟岸。   1月21日上午,我满怀敬意踏入杨公祠,杨震的塑像被青松翠柏环绕,一派儒雅、慈祥、平和之气。我不知道塑像所本,但总觉得杨震一代大儒的风范、一代直臣的风骨,塑像并未能完全体现。   出杨公祠,看到门前的楹联:“依皇原望北斗正气达天,跨青龙校史书光彩照人。”联中皇原指的是皇天塬,塬是一层层堆叠而起的山,天然的丘陵形制,山上有点点残雪。   那时候正是天将雪未雪,天上还有太阳,呈现淡淡的红色,毛茸茸的,其写意的味道多过写实。   我沿着羊肠小径,一层层行到塬的最高处,山上到处是枯黄的蒿草,乱蓬蓬的,我在及腰长草间穿行,沧桑与兴废之感油然而生。从塬上向下俯看,则是沃野平畴,杨公祠静默无语,使我生出一种“枯藤老树昏鸦”的感觉。   校书堂后是洗笔池,从皇天塬上流下的泉水在此汇成一方池塘。现在池塘的水面冻得结结实实,连草丛间那些细小的溪流,也都冻住了,因此看不到曾给杨震带来吉兆的“衔鳝鹳雀”。   校书堂又名“三鳝书堂”,起因是杨震在此讲书时,鹳雀衔三条鳝鱼落于讲堂之前,众人都以为是吉兆。有记载说:“鳝鱼黄地黑文,卿大夫之服象也。数三者,象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   因为杨震被尊为弘农杨氏的开基始祖,杨震所在的杨家村也自然成为弘农杨氏的发迹地和祖籍地。   家国千秋事,寻根归祖宗。近年来,海内外弘农杨氏后裔来此寻根祭祖者络绎不绝。   1994年金秋,来自加拿大、泰国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杨氏后裔41人来此寻根祭祖,会上杨氏后裔提出重修“三鳝书堂”的建议,并为工程捐款5000美元。我们现在所见的校书堂即是此时复修。   1999年5月3日,来自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等地的30多位杨氏后裔,组成弘农杨氏寻根拜祖团,在杨家村拜谒杨公祠,并举行祭祖仪式,他们还向杨家村学校捐款两万元人民币。据说,当天曾有鹳鸟衔鳝鱼的奇观重现。   当天上午,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一群白鹳从杨氏宗祠上空飞过,送来一条鳝鱼,正掉在祭祖现场。祭祖团成员顶礼膜拜,口称显灵。据称这条鳝鱼被杨家村中学副校长杨成民放池饲养。   2002年5月下旬,来自台湾、香港、澳门等地的杨氏后裔80多人,组成中原寻根谒祖团,5月22日抵达豫灵镇杨家村。他们在此举办“纪念伯侨公封杨受姓2680周年大典”,并进行了

文档评论(0)

liujiao19870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