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具有“研究性学习”意味的“探究式教学”好课 .docVIP

一节具有“研究性学习”意味的“探究式教学”好课 .doc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节具有“研究性学习”意味的“探究式教学”好课

一节具有“研究性学习”意味的“探究式教学”好课 ——兼论陈红老师教学特色在“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案例中的体现 (宁海中学,江苏南京210024) [关键字]新课改、研究性学习,误区、探究性教学、问题探讨模式 众所周知,传统历史教学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基本上采用单一传递、讲授、灌输的方式,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是什么”的历史知识,对“为什么”和“怎么样”的知识则知之甚少。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的传统历史教学与新课改所倡导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1]的目标相去甚远。如何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适应新课改对历史教学改革提出的要求?改变目前研究性学习游离于历史课堂之外的误区,寓“研究性学习”于日常的“探究性教学”之中就是其中有效办法之一。本文以陈红老师发表在2006年《历史教学》第12期上的《新课程“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教学案例》为依据,结合自己以往对陈红老师听课的感悟以及教学风格的了解,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中学历史教学运用“研究性学习”的误区 新课改否定传统的灌输式学习,提倡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2]历史研究性学习,则是指在历史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历史知识并加以应用的学习方式,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分析和解决问题为特征,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它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实现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然而,由于对它的理解还存在着认识上的不足,因而在运用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的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 存在什么误区呢?(一)把“研究性学习”仅仅看成是一种课程形态,认为“研究性学习”课程才是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充分展开的舞台,日常历史课堂教学没有必要再渗透“研究性学习”;(二)认为即便把“研究性学习”方式渗透到学生的历史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因年龄特点、知识结构等因素也不具备真正研究的能力,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做会浪费课堂宝贵的时间,耽误正常教学任务的完成。由此,许多人认为“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不在课堂。凭心而论,教学课堂时间有限,在课程计划中设立单独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无可厚非的,但这不应成为历史课堂教学不渗透“研究性学习”的理由,更不能排斥把“研究性学习”渗透到历史课堂教学之中。相反,由于如下几点原因,课堂才是教师渗透“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场所,历史教师要寓“研究性学习”于日常历史教学之中。 首先,从新课改的要求看,课堂渗透研究性学习“符合新课程发展要求”[3]()。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学生的接受性学习,把学生的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4]()。新课改强调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性、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5](),以“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5]()。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4]()。“研究性学习具有独立自主性、开放多元性、实践探索性。”[6]()其根本着眼点就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因而它符合新课程发展的要求,是新课改提倡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这正如有论者指出:强调研究性学习,“目的在于改变传统课堂教学过分倚重接受性学习的倾向,找回研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应有的位置。既然中学历史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怎能将研究性学习排斥在主阵地之外呢?”[3]() 其次,从历史学习的基本特征看,课堂渗透研究性学习“能够充分体现历史学习的基本特征”[7]()。“学生的历史学习具有以历史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以教材为主要学习对象、以课堂为主要学习场所等基本特征。”[7]()抓住日常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基本特征之一。一方面,课堂学习能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历史知识,为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日常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载体和绝好机会。研究表明,“作为主要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不可能事事从直接经验开始,间接经验的学习形式是主要的”[7]()。在课堂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符合学生历史学习的这一基本特征。 再次,从完成国家的教育目标看,以历史课堂为

文档评论(0)

liujiao19870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