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全国卷备考的四大支柱要点.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历史全国卷备考的四大支柱要点

两次社会转型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知识文明 【证据1】1915年袁世凯复辟、1917年张勋复辟均告失败! 1.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就深入人心了? 【证据2】1914年袁世凯炮制出台临时约法,规定:中国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人民于法律范围内,有言论、著作、行刊,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袁世凯既然要专制复辟,为什么还要在宪法中中规定民权?这恰恰说明,民主共和观念广泛传播,深得人心,无论他如何倒行逆施,也要在形式上满足人民的民主诉求,体现了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 【证据3】(2014年全国Ⅱ卷29题 )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1.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就深入人心了? C 【证据4】(2015?浙江文综?19)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  ) A.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 B.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世界潮流 C.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 D.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 1.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就深入人心了? B (2010?全国Ⅰ卷文综?15)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做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 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2.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真的就深入人心了? C (2014?广东文综?16)图6所示为1917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 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C.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D.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 2.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真的就深入人心了? C 新知事(县长)于昨日初夜入城,今朝接篆视事(上任)后,即诣各庙拈香行跪礼拜礼,仍是旧官僚之行为也……(新知事)由庚子、辛丑并科举人出身,非新派一流人,可望其布泽于民也。 图6 B (2012?江苏单科?6)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 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 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 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 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2.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真的就深入人心了? D 【证据1】世界贸易:瓜分世界,殖民地被纳入,贸易范围扩大,商品在国际范围内广泛流通,品种丰富,消费便利; 3.为什么说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就最终形成了? 【证据2】货币投资:国际金本位货币体系形成,汇率和兑换机制统一;资本输出促进投资国际化; 【证据3】生产分工:对外投资设厂,不仅满足了工业生产扩大化的需求,也促进了生产的国际分工(垂直分工、水平分工); 【证据4】人口流动:人口迁移流动的规模、范围不断扩大,提高了劳动力市场的国际化水平。 三. 材料是备考的保障 1. 历史材料为何重要? 2. 什么是材料概括能力 ? 3. 怎样培养材料概括能力? 4. 材料阅读中的比较能力和计量方法 历史材料为何重要? 1. 新课程观取代教材观 ■ 宏观角度:历史学是对历史的重构,是对历史的一种阐释或解释,它本身不是历史,是经过研究人员筛选出来的,具有明显的选择性、主观性。 ■ 中观角度:高考强调的是课程知识,而不是教材知识; ■ 微观角度:教材是学生学习最重要的资源,但绝非唯一的资源;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要比学生掌握若干现成的结论重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