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教学案例).doc

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教学案例).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 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 学 校:阳高二中 组 别: 数学 姓 名:叶 天 才 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和课情分析 垂直平分线是轴对称一章中的一个重点内容,轴对称图形中对应点所连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所有有关轴对称性质的题型都与垂直平分线的有关,掌握本节内容,对学习进一步学习有很强的重要性,所涉及的两个定理之间存在互逆关系,本节课需要通过过程让学生理解,通过应用让学生掌握。 二.我的教学设计 我校采用学案式导学,以下是我根据教学目标以及难重点所设计的学案。 一、自学检测 自学1:自学课本P61页“探究”,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定理,完成下列填空. 1.如图,l⊥AB,垂足为C,AC=BC,则△PAC≌ ,PA=PB. 2.如图,PA=PB,若PC⊥AB,垂足为C,则AC= ;若AC=BC, 则PC⊥ . 总结归纳: (1)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 相等. (2)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 . (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是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 的点的 . 二.小组合作 自学2:自学课本P62页例1,和63页例2,完成下列问题 1.过已知直线上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垂线。 2.过已知直线上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垂线。 三、展示反馈 1.课本P62页练习题1,2. 探究1 如图,AB=AC=8 cm,AB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D,若△ADB的周长为18,求DC的长. 点拨精讲:由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AD=BD进而求解. 探究2 如图,△ABC中,AD平分∠BAC,DE⊥AB于E,DC⊥AC于C,求证:直线AD是CE的垂直平分线. 点拨精讲:证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方法1即定义,证垂直平分线的方法2即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方法. 四、课堂小测 1.如图,在△ABC中,EF是AC的垂直平分线,AF=12,BF=3,则BC= . 2.如图,直线AD是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求证:∠ABD=∠ACD. 3.在锐角△ABC内一点P满足PA=PB=PC,则点P是△ABC( ) A.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B.三条中线的交点 C.三条高的交点 D.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五、小结: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有时是交叉使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是证明线段相等的常用定理. 六、作业布置 习题13.1第6、9题 三.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在自学检测过程中,学生学习探究1后能够轻松的填完两空,能够结合课本中自我归纳出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生相的平分线的判定定理,以及垂直平分线的另一个定义。但是在教学中也出现了部分同学不思考,只是拿来主义,不假思索地把课本中的定义照搬下来。于是产生了对后面学习的负面影响。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结合课本能够正确地利用尺规作图完成作图2,但是对于作图1学生完成不了,过直线上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本是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即作平角的角平分线,但是学生没有把这个知识点与本课联系起来,我的意图是补全作直线的垂线,估计班内应该有30%左右同学能够想出来,但是没有一个同学做到,我想了想,要不直接告知说这个实质上就是做平角的角平分线,但是看到一些学习能力强的一些同学在琢磨,于是改为语言提示“今天这个是我们学习的第四个基本作图,前面学习的那三个是……”,于是有些同学恍然大悟,“噢!”各个小组都有人比划出来了,这样,我趁热打铁说,互相交流一下,看一下有没有问题,一会儿同学就是垂线是直线,角平分线是射线,要画直线。这时我松了口气,这个教学环节算是完成了。以后教学时可以在学案中设计一个相关问题,便于学生知识的迁移。 在展示反馈过程中,课本练习1题是对性质的应用,练习2是判定的应用,由于这两个性质的使用是难点,所以我在自学检测之后便设计了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使用的书写过程,因为在以往教学中学生对判定的使用一直是弱项,往往使用全等来证明。并选择了中等偏上的同学进行板演,起到了示范作用,使这一知识点的使用得到了巩固。 在补充探究问题中,我设计了个人为主,小组合作的方法,起到了兵兵合作,兵教兵的作用,大部分小组的同学理解或掌握了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我在学生解析问题之后,即时点拔精讲,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两个定理的使用。 最后我设计了一个课堂小测,我自己巡回观察,发现学生大部分都能全部做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基本达成。同时小测中的第3题,也为第二节

文档评论(0)

185****7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