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诗词鉴赏方法
一、看标题
诗歌鉴赏,首先要看的便是题目。诗歌题目往往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用信息,如:2006年湖北卷严维《丹阳送韦参军》、韩琮《暮春浐水送别》,暗示了诗歌的题材(送别诗)、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2004年江苏卷柳中庸《征人怨》,2007年江苏卷辛弃疾《鹧鸪天?送人》,2008年江苏卷李白《登金陵凤凰台》,2010年江苏卷王昌龄《送魏二》暗示了诗歌的题材(边塞诗、送别诗、咏史怀古诗、送别诗)。
有些诗歌,诗题就点明了思想感情。如杜甫的《春夜喜雨》,诗题就告诉我们,诗人的感情是快乐喜悦的。全诗对雨、夜、花的描写,无不渗透着“喜”的感情。再如2004年江苏卷柳中庸《征人怨》中的“怨”字。2005年江苏卷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2011年江苏卷杜甫《春日忆李白》既点明了写作对象,又点明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下面一些诗歌作品,从题目可看出什么信息。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暗示了词的题材 。杨炯《从军行》显示其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点出了诗歌中的 。张九龄《望月怀远》题目意为遥望月亮起相思,进而怀念起远方之人。而“先望后怀”正是 。李颀《送魏万之京》显示其乃 。王维《山居秋暝》显示所写景物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表明其乃 。陆游《卜算子?咏梅》点明 。所以,读好诗题,是进行诗歌鉴赏的第一步,也是重要一步。
二、知作者
同样的景物,因诗人遭遇、心境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霜叶红了,有人赞美“红于二月花”,有人却伤心地觉得“总是离人泪”。因此,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如何、境况如何,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如何,朝政如何。联系这些背景,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知人论世,了解诗人所处时代背景及其身世经历、地位便可了解其作品主要内容、风格及其意趣、主张、观点、看法,有助于进一步理解鉴赏诗作。
例如:杜甫《登高》,从作者处可得到怎样的信息?
(生活于唐王朝由盛转衰阶段,一生忧国忧民,然郁郁不得志,家道艰难,一生漂泊。本诗写于去世前3年,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异乡漂泊的悲苦。)
三、读注释
注释或介绍作者生平,或介绍写作背景,或介绍相关诗句,其作用或暗示本诗的思想内容和感情,或暗示本诗的用典和意境,或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等等。
如杜甫《客至》下原有注解“喜崔明府相过”,即告诉我们客人是谁和客人到来后诗人的情感态度。如2006年福建卷李商隐《端居》(注:①端居:闲居。)告诉读者诗作内容是闲居生活中的情与景。如2006年江苏卷魏初《鹧鸪天》中注解“室人降日:妻子生日”,从注解可知此首小词是写给妻子作为生日礼物的。
读诗从注解着手,便于把握诗歌内容及情感。
四、看题干
有时仔细分析题干也可获得关于诗作内容的信息。
如2006年北京卷诗歌题第(2)问中明确指出:“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2006年天津卷诗歌题中“‘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中的“边塞景象”。这些都是我们易于把握,有助于我们答题的重要信息。
五、辨类别/联题材
诗人千千万,诗歌万万千,但不论有多少变化,诗歌仍可以归为不同的类别。而每一类别的诗歌各有其特点,把握了这些特点则有助于更好地鉴赏诗歌。如古代诗歌从表现的内容上可分为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送别怀念诗、独闺哀怨诗、羁旅行役诗、即事感怀诗、咏物言志诗、怀古咏史诗等;从古代诗歌的情感主旨上看有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怀才不遇、伤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思、离愁别恨、感时伤世、昔盛今衰、归隐田园等。
如2004年江苏卷柳中庸《征人怨》,2007年江苏卷辛弃疾《鹧鸪天?送人》,2008年江苏卷李白《登金陵凤凰台》,2010年江苏卷王昌龄《送魏二》显示诗歌的题材(边塞诗、送别诗、咏史怀古诗、送别诗)。2005年江苏卷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2011年江苏卷杜甫《春日忆李白》则可看出忆友怀旧的情感主旨。
六、抓首尾
开头往往点题,交代写什么,或者创造氛围,或者奠定基调。
如: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晓上空泠峡》2006年山东卷)其中一题为:“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这两句开头无非是在点题,因此再借助题目便不难发现本题的答案:在猎猎南风的吹拂中,诗人在五更时分离开驿亭乘船向空泠峡溯流而上。
结尾常常或含蓄或直露地点出情感主旨。如2006年江苏卷魏初《鹧鸪天》结尾“几时收拾田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