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保护家庭重整服务中社工员之处遇决策与角色.pdf

儿童保护家庭重整服务中社工员之处遇决策与角色.pdf

  1.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儿童保护家庭重整服务中社工员之处遇决策与角色.pdf

兒童保護家庭重整服務中社工員之處遇決策與角色—以臺北市兒童少年保護工作為例 「性別、兒童與社會福利 -成長停滯年代下的思考」研討會 兒童保護家庭重整服務中社工員之處遇決策與角色 -以臺北市兒童少年保護工作為例 ∗ ∗∗ 林賢文 張必宜 摘要 兒童保護家庭重整服務是基於兒童最佳利益的工作理念,協助受家外安置兒 童少年之家庭的重整,讓兒童少年得以返回原生家庭生長,避免落入長久生活在 機構式教養或替代性的照顧體系。本研究試圖探究目前兒童保護個案家庭重整服 務中社工員處遇決策的過程,以及社工員在家庭重整服務中複雜的處遇過程及其 生態系統中的角色,進而探討此一過程中,如何能提昇服務的效能,並降低決策 失誤的風險。 本研究採質化研究方法,分別以焦點團體訪談法、深度訪談等方式對八名臺 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進行訪談,並對該中心兒童少年保護後續服務 91 年 7 月到 12 月之社工督導會議紀錄進行次級資料分析。主要的研究結果分為 處遇決策形成的過程與社工員角色的分析兩部分。 處遇決策的過程分為工作策略的選擇、處遇目標的確立、會面與近漸進返家 的決策、及返家的抉擇四部份。社工員的角色分析則發現家庭重整服務的社工員 有個案管理者、資源連結轉介與資訊中樞、兒童權益代言人、追蹤者與監督者的 角色、執法者的角色、協助者的角色、評估者的角色、及權控角色等多重角色形 成一個「多功能複合體」。 研究中發現,決策的方式除了社工員依據經驗評估或與督導討論之外,增加 許多透過專業團隊與個案研討會議進行討論與決策的過程。結論中討論到服務流 程標準化之下仍應保留專業判斷空間、評估指標與國家干預的關係、避免兒童最 佳利益被家庭與資源系統過度稀釋、社工員的處遇呈現多元的策略性運用。 ∗ 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社工員 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兼任講師。 ∗∗ 前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社工員,目前為兒童福利聯盟兼任研究員。 1 兒童保護家庭重整服務中社工員之處遇決策與角色—以臺北市兒童少年保護工作為例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台灣的兒童保護服務從兒童福利法民國八十二年通過修正條文後,對於兒童 虐待案件的通報、安置、保護及主管機關的相關權責有了初步的範定。民國八十 七年又通過家庭暴力防治法,明定各縣市須設立家庭暴力防治中心專責處理家庭 暴力防治業務,自八十八年六月二十四日家庭暴力防治法全面施行,兩年內各縣 市紛紛成立家庭暴力防治中心,兒童保護的問題亦隨之更形受到政府的重視。相 對的,社會對於兒童保護議題的關注,也在一件接著一件的嚴重兒童虐待案件被 報導出來以及相關的宣導之下越來越增加,例如民國九十一年台北縣、市家庭暴 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在處理嚴姓、謝姓家庭等問題上,受到大眾傳播媒體的報 導,也引起社會大眾廣泛的討論,更牽涉出社工員專業遭受質疑與孤立。在面臨 兒童保護預防工作上,主要是以個案工作的方法,對兒童虐待事件的介入處遇, 每個個案需投入的時間與精力均相當驚人。然而,即使已經是兒童保護服務體系 中投入最多資源的三級預防工作,仍是存在著相當多的問題,其中最嚴重的莫過 於家外安置的兒童數日益增多,而原生家庭的重建卻是漫長而沉重(余漢儀, 1996),寄養童返家的道路真是既遙遠又崎嶇。 台北市的兒童保護工作,從過去萌芽時期的單一受理窗口,到各地區社會福 利服務中心以社區工作為主體的服務,至現在由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統整 前後階段的服務;其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一是拓荒期-民國七十八年以前;二 是草創期-民國七十八年至八十二年兒童福利法修正公布前;三是發

文档评论(0)

开心农场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