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信息学的学科定位和理论体系初探.doc

民族信息学的学科定位和理论体系初探.doc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民族信息学的学科定位和理论体系初探

民族信息学的学科定位与理论体系初探 [摘要]在介绍民族信息学提出的时代背景和研究意义的基础上,界定民族信息学的研究对象、核心任务,分析民族信息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并初步探讨民族信息学理论体系的结构,以期为民族信息学学科的创建提供参考。 [关键词]民族信息学 学科定位 理论体系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字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民族问题的复杂性,也决定了民族内部和民族之间信息活动的复杂性。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少数民族的信息活动有了数字化的载体和形式,也给打破语言和空间障碍,实现多语种信息的一体化共享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探索信息化条件下民族地区信息活动的基本规律,妥善处理民族信息活动当中的各类复杂关系,实现民族地区人、信息和技术的良性互动,已成为民族地区信息管理的重要课题,这一需求直接推动了民族信息学(ethno-informatics)这一学科的产生。 1构建民族信息学的背景和意义 民族信息学是在世界范围内保护语言多样性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构建民族信息学对民族地区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等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1.1民族信息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1.1.1社会背景:构建多语言信息社会的全球共识和实践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迅速渗透到世界每个角落,冲击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社会信息化进程中保护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采取的价值取向。2003年信息社会世界高峰会议通过的《日内瓦行动计划》提出了尊重、保护、提倡和加强信息社会中文化和语言多样性的政策原则;欧盟推出“多语言信息社会计划(mlis)”,致力于促进信息社会的语言多样性,支持区域性或少数人语言项目,建立了墨卡托网络(mercatornetwork),用来收集、保存和分析欧洲区域性或少数人语言的相关信息与文献;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建立了一个名为“澳大利亚土著语言”的网站,利用互联网、数据库和多媒体存储澳洲土著语言的资源;美国活语言研究所(living language institute of america,llia)与美国国家地理协会联手对全世界语言分布集中地区展开普查,并在“恒久此刻”基金会资助下建立名为“罗塞塔(rosetta)”的语言电子档案馆,已收录了超过2500种语言的多达10万页的资料。 1.1.2学科背景:社群信息学(community informatics,ci)的兴起20世纪90年代末,信息通讯技术(ict)在北美、欧洲、澳大利亚各类社群当中的应用催生了“社群信息学”。所谓社群,是指具有共同利益、共同历史(经历)、共同道德价值观和共同期望的个体,通过血缘、地缘、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或特定社会组织所形成的集合体。社群信息学旨在为社群提供ict,探索社群信息和知识形成和共享的规律,关注ict与社群的互动与平衡,利用ict实现公民权力的“第四空间”。目前,美国伊力诺依大学香槟分校图书情报研究生院(uiuc)、美国密歇根大学情报学院、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情报学院都已开设社群信息学课程并培养研究生。从概念上讲,民族是一类特殊的社群,ict与民族的互动比一般的社群更加复杂,除了考虑成员的共同特征及其联系之外,还需要考虑到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因而是值得专门研究的科学领域。 1.1.3实践背景:由“信息处理范式”转向“信息管理范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使少数民族群众共享信息化时代的成果,国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处理工作的健康发展。1980年国家标准《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gb2312)发布以后,国家先后制定发布了蒙、藏、维、哈、朝、彝、傣等少数民族文字的计算机文字编码、字型、术语等方面的国家标准,实现了上述少数民族文字的计算机编辑、排版和检索。1993年起,开始研究制定基本多文种平面下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字的编码字符集标准(is010646)。纵观20多年来民族信息化问题的相关研究,绝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标准建设和技术系统开发,对少数民族信息的产生、收集、管理、保存和利用等问题的系统性梳理和探索还无暇顾及;研究大多停留在技术层面,对于民族信息化过程中人的信息需求、人与信息、人与技术的互动关系很少有人关注。随着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等使用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文字信息处理技术的成熟,民族地区信息化相关研究由“信息处理范式”转换到“信息管理范式”的时机已经到来,民族信息学的建立正是实现这一转换的关键步骤。 1.2构建民族信息学的重大意义 1.2.1是民族学和信息学学科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构建民族信息学是拓展民族学研究领域的要求。走向信息社会是全人类必须面对的大趋势,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民族学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

文档评论(0)

junjun3747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