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淮北1些村庄名称的由来
PAGE
PAGE 6
淮北一些村庄名称的由来
我市自然村繁多,考其名称由来,以姓氏命名者居多,余者因物、因事、因地理位置、因民间传说等而得名。全市自然村庄名称以姓氏命名的占50%以上。开头第一个字用“张”的,如张庙、张圩子;用“王”姓的,如王尧、王岗;用“李”姓的,如李家、李乡;用“刘”姓的,如刘小庙、刘公庄。还有用朱、陈、杨、赵、郭、周、孙、郑等70余姓作为庄名的开头一字。姓前加“小”的有近500个,如小李家、小陈家;加“大”的近200个,如大王庄、大徐家。以方位命名的有100多个,如东马庄、南园、西油坊、北程家、中王楼、前丁庄、后丁庄。以数量词命名的100多个,加二里庄、三道口、四里庙、五里郢、六里庄、七里井、八里赵、九里湾、十八盘路。市境内自然村重名较多,如叫张庄的40多个,叫王庄的20多个,叫刘庄的20多个。下举25例,述其地名由来。
一、因姓得名
蔡里:因汉朝时的孝子蔡顺而得名。《龙文鞭影》载,蔡顺幼时家贫,母病断炊。他每天到山上摘桑葚供母充饥。有一次正在将桑葚拣成青(生)、红(熟)两堆时,适巧赤眉军一对人马行经路旁,“见而问之,蔡顺具实以告:‘熟葚奉养病母,生葚留作自食。’赤眉军感其幼而至孝,赠与小米一袋。”那是负责风俗记载的“采风者”把“蔡顺拾葚奉母”列入全国“二十四孝子”之一。所居村庄因是孝子蔡顺的故里而得名“蔡里”。
宁山:在宋疃集。因山之北麓有春秋齐国大司田(农官)宁戚之墓,故名。
项公堤:即濉溪老城西护城堤,今烈山路。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安徽巡抚高晋堪修濉堤,见濉溪集镇宛在水中,饬凤阳府知府项樟环城筑堤,以资保护。民感其惠,称“项公堤”。
刘桥:建国前,集北王引河上有一水漫桥,为刘姓出资兴建,因名“刘桥”,集因桥得名。
二、因物得名
旗杆村:清乾隆、嘉庆年间,今马桥东北凤凰山下的村子里,有个名叫宋长远的教书先生,他与学生间的感情较深厚。道光末年,他81岁时毅然去凤阳府应试,但刚得中就病死了。学生非常悲痛,便集资在他门前竖立一对旗杆,以表示怀念和尊崇。此后人们称该村为“旗杆底宋”,后来旗杆被捻军砍掉,村名也简之为“旗杆村”。
仓里:属马桥区(今属宋疃镇)。宋朝时在此建一个存粮的仓库,故名“仓里”。
铁佛:集北原有一唐建古寺,寺内“大雄宝殿”有三尊佛像,中间最大的一尊为铁铸成,寺以铁佛像得名“铁佛寺”,寺南村庄也以铁佛像得名“铁佛”。
童亭:明初,当地富户侯氏的独生幼子在浍河边玩耍,失足落水溺死,侯氏在河岸建亭纪念,亭名“童亭”。亭旁有桥,是浍河南岸一带通往宿州的必经之路,浍河上来往船只也常在这里停泊,此地渐成集市,集因亭得名。
燕头:属尤沟乡。清朝以前,在一个阴雨日子里,关圩庄的一架畜拉拖车在离庄不远处壅其一堆泥土,露出一个碗口粗形状图燕子头的骨头。关圩庄主得知后,编造了“燕子露头,吃喝不愁”的话,令农民筹资在出现“燕头”处建庙,关圩子也改名“燕头圩孜”。接着又在村东十字路口兴起集市,名“燕头集”。
王庙台:在忠阳乡。王姓集居,原村中大坑内的土台上有庙,故名。
三、因事得名
歇马亭:在宋疃乡(今属宋疃镇雷山村)。东周时期,柳下跖在此歇马,后人建亭纪念,名“歇马亭”。
后(前)马场:在宋疃乡(今属宋疃镇马场村)。明初燕王征北时,曾在此扎寨拴马。南营盘为前马场,此地为北营盘,故称“后马场”。
黄营村:属闸河乡。曾为唐朝黄巢起义队伍驻扎的营地,故名。
三和集:介于陈集、罗集、芦沟集之间。民国28年(1939年),这3个集的土豪劣绅争权夺利,闹得百姓不敢上集。地方士绅张、吴、邹姓3人协商后,在中间新起一集,故名“三和集”。
四、因地理位置得名
半铺:清初,此地为来往行人歇脚的小铺子。从宿州至该铺,恰好走了宿州至南坪集的一半路程,故称“半铺”。后逢集,称“半铺集”。
临涣:南朝梁收复了北魏所占的铚县故地后,于梁武帝普通六年(公元525年)在此设郡,因南临涣水(浍河),故名临涣。
界首店:属卧龙乡。清代该村有过往客商住宿之店,又界于豫、皖两省边界上,是由河南省永城进入宿州的第一个村庄,故名“界首店”。
界沟:村边有条沟,清代蒙城县和宿州以该沟为界,沟名“界沟”,村因沟得名。现此沟开挖成澥河,为蒙城和濉溪县界。
五、因地理特点得名
田老黄:属任集乡。这里土质差,地势低,建国前一片荒芜,故名。
芦沟集:在芦沟乡。过去集南老黄沟又名芦沟,芦苇丛生,故名“芦沟集”。
五沟:明成化年间,该地沟渠淤塞,常受涝灾。后来从山东迁入的一部分移民为了活命,开挖了青沟、燕翅沟、兴龙沟、胡沟、张沟。人们在五条沟之间兴起一集,故名“五沟集”。
六、 因民间传说得名
孙疃:元顺帝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朱元璋率农民军打下滁州,进而兵困南京。踞守南京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