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并敌一向,千里杀将”.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解“并敌一向,千里杀将”

解“并敌一向,千里杀将” 九地篇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为轻地。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者,诸、刿之勇也。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若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达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   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衢地,吾将固其结;重地,吾将继其食;圮地,吾将进其涂;围地,“吾将塞其阙;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   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 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熊康注 “并敌一向,千里杀将”出自上文即《孙子兵法·九地篇》,从这部兵法成书至今往圣们对这句话的解释可以说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其中最有说服力的两种是“集中我方的优势兵力攻击敌人,达到狙杀敌将之目的”、“诱导敌方鬼使神差般地朝着有利于我方的方向去集中,我方可利用一切有利之条件创造奇迹(千里杀将)”,我估计连孙子自己可能都无法去判断哪一种解释是对的,可能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所在吧。我个人更为赞同后者,可以根据前文的“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进行推想,如果“并敌一向”解释为“集中我方的优势兵力攻击敌人”的话,那为何在此之前又要“顺详敌之意”呢? 当我们在《孙子兵法·九地篇》中看到这句话时,我们是不是会敏锐地想到哪一个经典战例去佐证这一军事理论呢?当第一次看《孙子兵法·九地篇》的时候,闪入我脑中的便是战国时齐魏马陵之战(36计中的《围魏救赵》)。齐魏两军的主帅同样是鬼谷子的高足,此二人几乎都得到了鬼谷子的真传,但是两人中只有孙膑熟习了其先祖孙武留下的《孙子兵法 》,故而孙膑利用庞涓急于决战求胜的心理,用减灶之计诱庞涓进入马陵死地,最后狙杀了庞涓。虽然马陵之战时齐魏实力悬殊,但是孙膑对《孙子兵法 》的灵活运用却使齐军战胜了强大的魏军,这就是所谓的“此谓巧能成事者也” 在《孙子兵法·九地篇》中,孙武罗列了九种地理类型,或许在职业军人眼里这些仅仅只是具体的地理条件,但是在我看来“九地”却蕴含了九种抽象的环境,例如“死地”,是令己方奋起而反击敌方的环境;

文档评论(0)

jiupshaieuk1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21213523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