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城市住房管理问题要点
(二)住房领域的市场失效 10. 我国住房市场制度尚不完善 (二)住房领域的市场失效 11.区域性供求不匹配 (三)住房保障和政府失灵 保障性住房发展历程 1994 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3600万套 (三)住房保障和政府失灵 2. 住房保障产品 (三)住房保障和政府失灵 3. 保障房建设滞后的基本事实 2003-2008 保障房销售面积在3300万平方米窄幅波动 2011-2013年底,我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累计开工2490万套,基本建成1577万套 廉租房、公共租赁房建设受冷遇 广大农民工未纳入住房保障范围 保障性住房选址不当造成空置保障房现象的出现 (三)住房保障和政府失灵 3. 住房保障领域的政府失灵现象 权力寻租现象 “业务尖兵”从巅峰跌落——安徽省天长市保障性住房发展中心原主任张殿竹贪污、受贿案 (三)住房保障和政府失灵 3. 住房保障领域的政府失灵现象 负保障现象 (三)住房保障和政府失灵 3. 住房保障领域的政府失灵现象 地方政府对保障房建设积极性不高 (三)住房保障和政府失灵 3. 住房保障领域的政府失灵现象 对商品房的挤出效应 半市民化现象 居住隔离现象 住房保障政策与城镇化水平的不匹配 (四)保障房建设融资渠道 政府投入是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的基层 财政资金 单位:亿元 土地出让金收益 包括北京、上海、重庆、成都等22个城市从土地出让净收益中提取的廉住房保障资金比例未达到要求。(2010年审计数据) 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168 470 802 1713 1787 (四)保障房建设融资渠道 2. 银行贷款是主要筹资渠道 商业银行贷款 例如:公共租赁房建设贷款利率未基准利率的0.9倍,还对贷款提供贴息安排。 政策性银行贷款 2011年,住建部和国开行签署《开发性金融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合作协议》。 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 外资银行贷款 对融资平台贷款 (四)保障房建设融资渠道 3. 其他融资渠道通过探索创新作为补充 债券融资 政府债、企业债 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 社保、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投入 商品房配建 (四)保障房建设融资渠道 课程考核: 围绕PPP模式在住房保障领域的应用写一篇论文。 要求: 1.包含题目,摘要,关键词,主体,结语,参考文献等部分。 2.全文仿宋字体,标题加黑,14号字,正文12号字。 3.最少4000字。 * * * * * * 三、城市住房管理问题 主要知识点 (一)房地产知识简介 (二)住房领域的市场失效 (三)住房保障和政府失灵 (四)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融资问题 (一)房地产知识简介 概念 (一)房地产知识简介 2. 房地产的属性 物理属性 不可移动性、异质性、耐用性 ②经济属性 区位、经济寿命长、稀缺性 ③双重属性:投资+消费属性 (一)房地产知识简介 3. 房地产市场的概念 指买卖双方在某个特定的地理区域内,于某一特定的时间段内达成的所有房地产交易的总和。 (一)房地产知识简介 4.房地产业的概念 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服务等企业的总称。 (一)房地产知识简介 5.城市土地制度改革历程 1954 《五四宪法》时期实行生产资料的多种所有制,包括 “个体劳动者所有制”和“资本家所有制”,都受宪法承认与保护,所以城市居民的民地与私房,无论自住还是出租,在法律上都不成问题。 1956 中共中央书记处二局发出《关于目前城市私有房产基本情况及社会主义改造的意见》,提到“一切私人占有的城市空地、街基地等地产,经过适当办法,一律收归国家”,开启了城市土地国有化的进程。 (一)房地产知识简介 5.城市土地制度改革历程 1967 《国家房管局、财政部、税务总局答复关于城镇土地国有化请示提纲的记录》就明确:“对(城市)土地国有化问题,中央在1956年已有原则指示,到十年后的今天提出要把土地收归国有不是太早而是太晚了”,“无论什么空地(包括旗地),无论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