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塞的溶栓治疗(论文资料).ppt

  1. 1、本文档共5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急性心肌梗塞的溶栓治疗(论文资料)

急性心肌梗塞的溶栓治疗 大垸农场职工医院心内科主任 连秀峰 主任医师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发病机制 斑块破裂+血栓形成 ST段抬高者:基础病变常较轻,血栓持续闭塞,“红血栓” ST段压低者:基础病变常较重,血栓断续闭塞,“白血栓” AMI治疗历程 1960s以前 —保守治疗,住院死亡率可高达30% 1960s —CCU 有效治疗心律失常, 住院死亡率约为15% 1980s —冠脉内及随后的静脉溶栓,住院死亡率10%左右 1990s —直接PTCA及/或支架置入, 住院死亡率5%左右 溶栓治疗的理论基础 源于2个观察: 1. AMI早期闭塞性血栓的发生高; Dewood (1980):AMI 24小时内冠造IRA闭塞者:6h为86%;8~12h为68%;12~24h为64% 2. 及时进行再灌注可中止心肌坏死的进程。 大多数AMI患者,冠脉闭塞是由血栓形成于破裂的斑块上所致。应用溶栓剂早期灌注可限制梗死面积,增加左室功能,并减低充血性心衰的发生,从而使急性期及长期死亡率下降。 凝血过程 3个步骤:①因子Ⅹ激活成Ⅹa,②因子Ⅱ(凝血酶原)激活成Ⅱa(凝血酶),③因子Ⅰ(纤维蛋白原)激活成Ⅰa(纤维蛋白)。 因子Ⅹ的激活通过: 内源性途径(Ⅻ,Ⅺ,Ⅸ,Ⅷ); 外源性途径(Ⅲ,Ⅶ)。 血小板(提供磷脂表明)在两途径中起重要作用 纤溶过程 激活物(溶栓剂) ↓ 纤溶酶原→→ → → → →纤溶酶 ←抑制剂 ↓ 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溶栓剂分类 按对纤溶酶激活方式分为: 直接: t-PA ,UK , scu-PA , APSAC 间接:SK, SAK 按对纤维蛋白的选择性分为: 选择性:t-PA, scu-PA, SAK 非选择性:SK,UK, APSAC 溶栓剂分代 第一代:UK,SK 第二代:t-PA, scu-PA 第三代: t-PA突变体等 各种溶栓剂简介(第一代) 链激酶(SK) ①由C组β溶血性链球菌产生 ②半衰期10-33分钟 ③需与纤溶酶原结合后才可激活纤溶酶原(间接激活作用) ④用法:150万U,60分钟静滴 ⑤抗原性,过敏反应,低血压 ⑥FIB非特异性:血液循环(血浆)及血栓处纤溶酶原 各种溶栓剂简介(第一代) 尿激酶(UK) ①肾脏产生,可从尿中提取 ②血管内皮细胞可产生u-PA,因而无抗原性 ③非特异性纤溶激活剂 ④用法:2.2万U/kg,30分钟静滴 第一代溶栓剂 第一代溶栓剂是有效的溶栓药 ,但其具有激活循环中纤溶酶原的特性(治疗剂量时)。由于血栓中纤溶酶原与血浆中者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使血栓局部纤溶酶原逐渐耗竭,该现象称为“纤溶酶原窃取(偷窃)”现象,特别在使用SK 时易于发生,可消弱这些溶栓剂的治疗效果。另外SK有抗原性(免疫原性)可导致耐药及过敏反应。SK非特异性激活补体及缓激肽系统可致低血压。 各种溶栓剂简介(第二代) 茴香酰化纤溶酶原链激酶激活剂复合物(APSAC) ①理论上有选择性,临床未证实 ②半衰期95分钟,可静推,30毫克一次性 ③有抗原性 各种溶栓剂简介(第二代)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 rt-PA) ①人血管内皮合成 ②丝氨酸类蛋白酶 ③与纤维蛋白结合时活性加强(特异性) ④半衰期短5分钟 ⑤加速给药法:100毫克67%头30分钟,33%后60分钟 ⑥TUCC给药法:8毫克冲击,42毫克90分钟 各种溶栓剂简介(第二代) 单链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剂(scu-PA) ①1979年人尿中发现,UK前体 ②在血浆中无活性 ③不被PAI-1抑制 ④选择性受剂量影响,最适剂量40-70mg,60分钟IV ⑤剂量大时选择性部分丧失 ⑥激活与FIB结合的纤溶酶原,同时于局部激活成UK ⑦r-PA被FIB D片断激活,而scu-PA被E片断激活 ⑧两者有协同作用(小剂量各10mg) 第二代溶栓剂 t-PA及scu-PA是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选择性)溶栓剂,避免了体循环纤溶状态,据认为体循环纤溶状态是导致出血的主要原因。 但t-PA及scu-PA在治疗剂量时仍可产生轻度体循环纤溶状态。 而且t-PA脑出血发生率仍轻度高于链激酶(0.7%对0.55%) 第二代溶栓剂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