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愚公会成为中国人的是榜样? ——中国传统农学理论对“人”的认识问题初探- (一).docVIP

为什么愚公会成为中国人的是榜样? ——中国传统农学理论对“人”的认识问题初探- (一).doc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为什么愚公会成为中国人的是榜样? ——中国传统农学理论对“人”的认识问题初探- (一)

为什么愚公会成为中国人的榜样? ——中国传统农学理论对“人”的认识问题初探* (一) 摘要1 人力 11体力12智力13智与力2人和21君与民22主与客23父与子24人与神25邻与我3人力与人和:德、智、体的轻重4传统 文化 与科学英文摘要(ENGLISHABSTRACT) 论文联盟www.LWLM.com编辑。 摘要 中国古代农学家在探讨 农业 技术的同时,也不忽视对于掌握技术的人的认识。他们认为,天、地、人三才之中,人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因素,而人的因素又是由“人和”及“人力”构成,人和需要靠 道德 来维系,人力又包括智力和体力两个部分,于是三才中的人又可分解为德、智、体三个方面。本文就传统农学理论中有关“力与勤”、“智与善”、“脑与体”、“和为贵”、良农的“选与用”、“家庭”,“邻里”等与对人的认识有关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进一步讨论了这种关于“人”的认识对于中国传统农业及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文章认为,传统农学理论在关于人的认识方面,虽然认识到了“智力”或“知识”的作用,但尊重知识并没有成为一种 社会 的共识。重体轻脑,重德轻艺的片面认识,阻碍了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反过来又强化了体力和道德的作用。全文穿插着对于古代寓言愚公移山的解析。 关键词:德、智、体、人、愚公、传统农学理论 愚公移山,是《列子·汤问篇》中的一则寓言,说的是愚公因太形、王屋二山阻碍出入,想把山移平,却遭到其妻和河曲智叟的质疑和嘲笑,但他不为所动,每天挖山不止。1945年6月11日,毛泽东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闭幕词就以《愚公移山》为题,并引述了这则寓言,[i]后来这个闭幕词连同毛泽东的另外两篇文章《纪念白求恩》和《为人民服务》,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被尊奉为“老三篇”,广为流传,以致家喻户晓,愚公成为全中国人学习的楷模,时至今日,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的口号乃至于流行歌曲仍不绝于耳。愚公何以成为我们的榜样?本文试图从中国传统农学理论有关“人”的认识中去寻找答案。 中国古代所谓“科学家”[1]和近代科学家的一个显著不同在于,古代科学家在探讨自然的同时,也极为关注社会,并将自己对人与社会的认识写进著作之中。史家司马迁有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汉书·司马迁传》)在究天人之际方面,古代科学家和 历史 学家似乎并没有区别。这一点在古代农学家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中国古代农学家在探讨农业技术的同时,也不忽视对于掌握技术的人的认识。这大概与农业自身的特点有关。农业不仅是自然的再生产,也是社会的再生产。同时也与李约瑟博士所称的中国传统的有机统一的自然观有关。[2] 科学史家更多的是关注历史上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但却忽视了人类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对于自身的认识,并且这种认识反过来又影响到自然的认识。作为中国传统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传统农学理论对人又是如何认识的?这种认识对于中国农业技术,乃至科学与社会的发展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本文拟对此做一初探。 1人力 传统农学理论认为,人是农业生产的三要素之一。“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吕氏春秋·审时》)那么,人又是凭什么来参与农业生产的呢?人在进行农业生产时,首先要用到的便是力。力为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耒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用耒表示执耒耕作需要花费力气。所以引申为气力的力。把力(或农具)作用于土地或作物上,称为“力地”[3]、“力田”[4]、“力穑”[5]、“力农”[6]。力是人存在的反映,也是人存在的依据。战国初年墨翟指出,人“赖其力则生,不赖其力则不生”(《墨子·非乐》)。《国语·晋语》也说:“庶人食力。”力是最主要的农业生产要素之一。《左传·襄公十三年》:“小人农力以事其上。”《管子·八观》曰:“彼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地非民不动,民非作力毋以致财。夫财之所生,生于用力。”汉晁错言:“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汉书·食货志》) 1.1体力 古人所谓的“力”,尽管其中有有智力的参与,但更直接的表现为体力(physicalstrength)的付出,即身体肌肉收缩或扩张产生的效能。所以《管子·八观》又说:“用力之所生,生于劳身。”身与心相对,劳身指的是体力的付出,劳心指的是脑力劳动。《说文》对力是这样解释的,“力,筋也。像人筋之形。”而筋又解释为“肉之力也”。可见最初的力,指的是体力。 体力有大小强弱之分,行动也有快慢迟缓之别。《管子·山权数》说:“天以时为权,地以财为权,人以力为权。”权,即表示长短、多少和大小。农业生产首先表现为是一种体力劳动,身强力壮是对劳动力的基本要求。墨翟认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墨子·非命》)。《韩非子》说:”力田疾作”(《姦劫》)、“强力生财”,指出“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huihuang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