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左公柳22要点
《左公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左宗棠以身报国的忠义之举,体会他在收复新疆失地和建设西北边疆中表现出的满腔爱国热忱。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学习作者以柳树为线索贯穿全篇,选取典型事例描写人物,详略得当,一语双关等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有感情朗读理解重点句段,谈出自己的感受,体会左宗棠的爱国热忱。
2、找出描写柳树的句子,体会作者每次表达的感情。
“力排众议”是什么意思?力,竭力。排,排除。议,议论、意见。尽力排除各种反对意见,以便维护自己的正确主张。在这里具体指的是什么?左宗棠以一人之力,要反对哪些意见?
找一找左宗棠要排除哪些不同的意见?他是怎么说的?
大臣们对收复新疆有偏颇的认识A 当大臣都说新疆是千里荒漠、贫瘠之地时,左宗棠却说那是——聚宝之盆。
c出示图:
新疆是我国西北门户,这里不仅军事地位重要,而且物产丰富,还是连接欧亚的通道。左宗棠高瞻远瞩,师总结:以一家之言驳倒众议,这就叫做“力排众议”。 小结:第一件爱国事迹主要是写的力排众议、还是主动请缨呢?(力排众议)写人的时候,要选取语言,神态,动作来写,写时要注意有详有略。A左宗棠收复新疆用了两年时间,这两年中有血雨腥风的战斗,有和敌人巧妙的,还有与沙漠恶劣环境的抗争。但作者没有写这些,却偏偏选取了哪个这个材料,这是为什么?(抬棺出征这个事例太典型、太打动人了。)
B抬棺出征这个爱国举动,感动了全国人民。请同学们默读9——11自然段这一部分,把最能打动你的词句画出来,在书上做出简单的批注。一会儿以朗读的形式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C指名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a评读。
b重点指导体会
C质疑;
此时此刻,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左宗棠?
学生可能提出:左宗棠为什么你面对重重困难,还这样信心百倍呢?你为什么要抬着棺材上前线?
d角色换位:是啊,我们有这么多的疑问,左宗棠请你告诉大家,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回答出
f看图,此时此刻,看到这口黑漆漆的棺材,西征的战士们会怎么想?面对强敌,他们又会怎么做? g伴着战马的嘶鸣、伴着这响彻云霄的喊杀声,让我们再一次来到西征大军的身旁,亲眼目睹左宗棠抬棺出征的壮举。指名读。
品读“植树造林”。(1)指名读。(2)这段内容哪里让你感动了,小组合作交流。(4)师总结:补充资料:他的朋友杨昌浚到西北为他筹备军务时本以为会看到王之涣《凉州词》中描绘的景象“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出课件,学生齐读),没想到看到的却是片片树林,写出了:“新栽柳树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的诗句。除了种树,左宗棠在新疆期间,为保证军粮供给,发展地方经济,曾大力兴办屯垦业,其功绩遗泽至今。5、小结:学到这,我们从左宗棠力排众议,主动请缨;抬棺出征,收复新疆;植树造林,建设新疆的壮举中,从几万将士与侵略者的战斗中,强烈地感受到什么?(爱国情、赤子心)
这哪里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它分明就是爱国将士们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精神之树!
④学到这,你们知道课文为什么要以左公柳为题了吗?
1、那些柳树是左宗棠率领将士们种下的。
2、柳树刚强的外形,压倒一切的气势,与左宗棠不怕艰险……相通。以树的刚强来写人的刚强,目的是歌颂左宗棠和爱国将士那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精神,所以作者又深情地称它是精神之树。(板书:精神之树)
六、总结谈话
1、左公虽去,道柳尚在。同学们,看着这棵左公柳,请你们用一、两句话赞美左公柳或者抒发自己的情感,也可以是你最想对左公说的话。
2、是啊,左公及爱国将士的事迹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有许多仁人志士都留下评说。
在嘉峪关关城闸门附近,有一棵两人合抱不拢的大古柳,根深叶茂,浓荫遮地,被人们称为左公柳。 关于这棵古柳树还有着一段传说。
左宗棠(1812~1885年)字季高,湖南湘阴人,是清代晚期著名的儒将。左公从小生活在湘江之滨,对绿树有着特殊的偏爱。
据传,清朝同治年间,他率领的湘兵来到西北大漠,深感气候干燥,寥无生气,而又水土不服,左公遂命令筑路军队,在大道沿途、宜林地带和近城道旁遍栽杨树、柳树和沙枣树,名曰道柳。其用意在于,一是巩固路基,二是防风固沙,三是限戎马之足,四是利行人遮凉,凡他所到之处,都要动员军民植树造林,并且制定保护树林的措施,严加执行。据左公自己记载,光是从陕甘交界的长武县境起到甘肃会宁止,种活的树就达26.4万株。自古河西种树最为难事,可是在左公倡导督促下,泾州以西,竟然形成道柳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
1879-1882 后来有个文人杨昌浚曾在一棵柳树上刻下一首诗:大将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人们传说嘉峪关关城附近的这棵古柳就是那时所栽,因此,被称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