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智能纤维的制备技术.ppt
二、智能纤维的制备技术 1. 智能成纤聚合物直接纺丝 通过分子设计的方法合成智能化的成纤聚合物,直接纺制智能纤维。 例:采用界面缩聚的方法,将含金属钛(或锆)的有机金属化合物与对苯二甲酸进行共缩聚,制得分子量为的104-106 的聚合物,然后溶于适当的溶剂中,可以纺制热致变色纤维。该纤维在常温下呈黄色,加热后随温度变化呈不同颜色,可做测温仪表用的热敏元件 。 2. 接枝共聚 将具有特殊效应或功能的基团接枝到纤维中聚合物的侧链上或聚合物的一端或两端上。 例1: Karlsson等采用臭氧活化纤维素,接枝丙烯酸单体制备了pH响应水凝胶纤维。 例2:Vigo等以锰盐等复合引发剂,将分子量为1000-4000的PEG直接接枝于棉花、麻等的纤维素分子链上,制得了湿致形状记忆纤维。这些纤维湿态时会收缩,收缩率可达35%,干态时恢复到原始尺寸。 例3: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在水溶液中的最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约为33℃,这种聚合物在LCST以下膨胀,在LCST以上收缩 。将NIPA接枝于壳聚糖纤维上, 3. 交联 交联反应主要由官能度大于2的单体的聚合过程发生。也可引发大分子链产生可反应自由基和官能团,从而使大分子间形成新的化学键。 例1:日本工业科技机构工程实验室将高浓度(10% -15%)的聚乙烯醇(PVA)溶液与分子量为170000的聚丙烯酸酯类树脂混合,在-25~-45℃ 冷冻,然后融化,重复10至20次,直至PVA交联,成为橡胶状固体。他们将这种固体加工成直径为1.8mm的纤维,这种纤维能根据溶液pH值的变化而迅速膨胀和收缩。 例2: Sun等以NaOH溶液为凝固浴,采用湿法、干湿法纺丝技术制备了CS-PEG凝胶纤维,通过在凝固浴中加入交联剂环氧氯丙烷和戊二醛形成交联网络。该凝胶纤维在直流电场作用下具有电场响应性,同时具有典型的环境溶液pH响应性。 例3: 顾利霞等采用氧化还原体系引发剂,在PVA水溶液中原位聚合AA单体,采用硫酸铵等凝固剂纺制了PVA/PAA纤维。然后,采用热处理方法使PAA发生脱水酸酐化及PVA与PAA之间发生酯化反应,形成大分子之间的交联,制备了热诱导凝胶纤维。 4.共混与添加 将本身具有智能化功能的聚合物、无机物或低分子有机物与成纤聚合物加以混合,然后然后以传统的单组分加工方法制备纤维,在尽可能不影响纤维原有性能的情况下,赋予其智能化功能。 是制备光致变色纤维或热致变色纤维常用的方法之一。 例1:Merian将光致变色化合物加入6cm宽、30cm长的聚酰胺长丝。该染色纤维含有15mg/g的偶氮染料,当暴露在氙灯下时,其长度缩短了0.33cm。它能在分子水平将光能直接转化为机械性能。 例2: 日本帝人公司用粒径5微米的热致变色显色剂粉体加入聚酰胺熔体,制成了热致变色纤维。该纤维在20℃显浅兰色,在35 ℃不显色。 5. 复合纺丝与杂化 复合纺丝是将两种聚合物流体分别经各自的流道,在喷丝孔入口处混合后一并挤出。由于液流很快固化,所以不会混合,形成界面清晰的复合纤维。 例1:将热致变色或光致变色显色剂通过界面缩聚包含于微胶囊中,然后与低熔点聚合物(例如聚乙烯)混合作为芯部,高熔点成纤高聚物(例如聚酰胺、聚酯等)作为鞘部。 杂化的基本思想是将原子、分子基团在纳米数量级上进行复合。 例2:热反应纤维 —— 一种对温度反应特别敏感的调温型防寒材料 将纳米粉体加入常规纤维,由于纳米粉体的微粒效应,制得的杂化纤维可通过光束控制而在不同温度下进行“逆向补充能量平衡”:在高温环境下,纳米粉体控制和削弱原子和分子的运动,使织物更加紧密而产生对热量的屏蔽作用;而在低温情况下,纳米粉体同样可以控制原子和分子的运动造成屏蔽,防止外界低温对人体皮肤的伤害。 6. 高分子化学反应 通过分子设计,对现有的天然纤维、人造纤维或合成纤维进行高分子化学反应,赋予其智能化功能。 7. 后处理 用本身就具有智能化功能的物质对现有的纤维进行后处理,也可以赋予其智能化功能。 例1: 形状记忆真丝的制造:将真丝浸渍在水解蛋白质溶液中,然后将其去水干燥、卷曲、再在水中浸渍、最后在高压且潮湿的环境中进行热定型。 例2:日本小松精练公司利用聚酯等合成纤维,镀上具有调节温度功能的特殊蛋白微粒子(10nm)超薄膜,制成了蓄热调温纤维Ai-Techno。 例3: 美国Milliken研究公司发明了聚吡咯涂纤维技术,通过气相沉积或溶液聚合的方法,将导电的聚吡咯涂层在纤维的表面,制成了作织物传感器的导电纤维 。 使用具有变色性能的染料或涂料赋予纤维光致变色性和热致变色性,是常用的后加工方法。 例1:用二苯基硫代咔唑衍生物和钯等二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