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别地块超高压变质省的构造变形研究.pdf
竺篓 i塾 :堡 := 一
一
地块超高压变质省的构造变形研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430074
摘 要 构造解析的基本目的是建立构造事件造成的地质体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和流变
学。大陆碰撞造山带内舍柯石英及擞粒金刚石等矿物组旮的超高压(UHP)变质岩的形成和折
近,是极为复杂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与世界上已知大多数超高压变质带相似,中国丈别地块内
超高压变质省现争观察到的主体构造形式,主要是在碰撞或超高压变质峰期后伸展体制下形成
的。通过对大剐超高压变质省内伸展组构及挤压(碰撞)组构的鉴别、分析,结合有关超高压变
质带构造学研究领域的筒略综述指出,在揭示超高压变质带的形成及折返动力学过程中,构造
解析的思维和工作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关键词趋撇 在型 鬯壹墨兰堕声折返作用 堡 组构
CLC P54.P588.3
马杏垣教授指出,先进的构造学方法和构造观,能够提高地质学者认识构造现象的能
力_l-。起初,他认为构造解析至少应包括几何学的、运动学的和动力学的解析3个方面。随
着国内外构造学的发展和编制《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地图集》的实践 J,又反复提醒我们要运
用物理概念去认识和解决地质问题,使构造解析或解析构造学形成一种包括几何学、运动
学、动力学和流变学分析的完整构造学新体系_3 J。文中运用构造解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对大别地块内超高压(呻 )变质岩进行构造解析,并对碰撞造山带内超高压变质带构造学
研究作一简单综述。其目的在于说明:①超高压变质岩的形成和折返,是极为复杂的地球
动力学过程;②在进行超高压变质带构造学研究时,构造解析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理论和
方法。
1 超高压变质岩构造学研究现状 彤^、 久
自1984年Chopin[ :和Sm-th[ 分别在西阿尔卑斯Dora Maira地块及挪威西部片麻岩
区发现含柯石英的超高压变质岩石以来,关于超高压变质岩的矿物学、岩石学、同位素年代
学、形成和折返过程的研究,形成了当代固体地球科学的主要热点之一,并且促使涉及大陆
碰撞造山带地球动力学过程的许多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许志琴首先在大别地块内
收稿日期:1998.06.15 修改稿收到日期:1998一l1.02
作者椅舟:索书田,男.1936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构造地质学专业 长期从事构造地质学、构造解析和太陆岩
石圈流变学教学和科研工作。近年来主要从事超高压变质带构造学和极低级变质作用研究。
车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49772146)资助。
地 学 前 缘
发现柯石英假象并在1987年北京国际大陆岩石圈的构造演化与动力学讨论会上作了报道。
相继,Okay等[ 、王小明等[ 、王清晨等[ ]在大别山及苏北一胶东地区找到了含柯石英等超
高压变质矿物组合,徐树桐等no]于安徽省新店等地区发现了含微粒金刚石的超高压变质岩
石。通过1O多年国内外地质学者的研究证实,大别~苏鲁地区是世界上已知的规模最大、
出露最为良好的超高压一高压变质带,引起国际地学界的广泛兴趣,成了研究热点之一,有
大量的研究成果问世[11413]。但是,无论是西阿尔卑斯、挪威加里东造山带、哈萨克斯坦Ko·
chetav地块、乌拉尔山还是大别一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研究,至今主要还是集中于岩石学和
矿物学一12,14.、同位索年代学[11,15,16~、变质作用物理条件及 ,,.r轨迹 ,”.1 领域;除少数
学者对超高压变质带的构造学进行过专门讨论外【19~21一,构造学研究总体强度比较薄弱,所
提出的超高压变质岩形成和折返模式_2 1,一般都还缺乏坚实和准确的构造学证据。究
其主要原因,一是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形成和折返过程固有的复杂性,进行构造解析比较困
难;二是对超高压变质岩构造学研究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往往将前超高压、同超高压和
后超高压的构造变形混同一起进行分析,建立模型。实际上,正如Wyllie在第l5届国际矿
物学大会开幕式演讲中所说,欧洲阿尔卑斯、俄国和中国在变质岩中发现柯石英和金刚石,
对构造学者是一个真正的挑战。像碰撞缝合带的位置及古构造再造、超高压变质岩形成和
折返路径、岩石圈结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第11课整理信息资源 教案 义务教育版信息科技三年级全一册.pdf VIP
- 中国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行业市场占有率及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docx
- 实施指南《GB_T19164-2021饲料原料鱼粉》实施指南.docx VIP
- 第8课浏览网络资源 教案 义务教育版信息科技三年级全一册.doc VIP
- 2024年秋季高一入学分班考试模拟卷(通用版)地理试卷含答案.docx VIP
- 船舶辅助机械与船舶设备 .pptx VIP
- 消瘰疬胶囊治疗良性甲状腺结节(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ocx VIP
- 预包装食品标签培训材料.ppt VIP
- 异常子宫出血诊断与治理指南解读PPT课件.ppt
- 九年级上册数学二次函数知识点.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