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秀》_洛丽塔译者如何成为纽约顶尖内衣设计师1推荐资料.docVIP

《内秀》_洛丽塔译者如何成为纽约顶尖内衣设计师1推荐资料.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内秀:一个纽约内衣设计师的时尚手记 ◎于晓丹 离心最近的作品 西川 2010年6月下旬的一天,位于北京蓝色港湾的“单向街书店”门口贴出一份海报:“内衣设计大师于晓丹与Julia Breitwieser:为你讲述内衣设计的秘密”。如果我不是对“于晓丹”这个名字非常熟悉,我可能不会觉得给她戴上个“内衣设计大师”的高帽有什么不妥,正因为熟悉她,才会在心里惊得了不得:这是那个我熟悉的于晓丹吗?她做翻译、写小说,这我知道,而居然,她还是“内衣设计大师”!是不是离得太远了点儿?也许是因为她的日常工作与我毫不沾边,从没领会过她的内衣设计,所以生活中我很少将她与内衣设计联系在一起。现在看到了她《内秀》的书稿,我有些惭愧了。虽然她自己说“大师”不过是书店的广告语,但我终于知道:这个清清秀秀的于晓丹,小哑嗓的于晓丹,有时候病怏怏的于晓丹,一吃到好东西就会喜笑颜开的于晓丹,一点小事也能让她哭鼻子的于晓丹,竟已经在内衣设计这条路上走了那么远! 我脑子里根深蒂固的于晓丹是另一个人,是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大名头小说《洛丽塔》的中文译者。《洛丽塔》目前国内已有十余个译本,晓丹的译本是最早的之一,1989年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我读的《洛丽塔》就是她翻译的。因为读她的译本早,后来读谁的译本都觉得不对劲。于晓丹真真正正的出身是英美文学研究。她曾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外国文学评论》杂志当过编辑,研究过纳博科夫、贝克特、雷蒙德·卡佛等等。为了写这篇序言,我从我的书架上翻腾出她出版过的书,竟有好多本,其中包括她编辑的《玫瑰树——世界散文随笔精品文库·英国卷》、她翻译的纳博科夫的《洛丽塔》、雷蒙德·卡佛的《你在圣·弗兰西斯科做什么?》。这些书,奇怪,居然没有一本是她送给我的,全是我自己从书店买的。这在我,颇能说明这些书对我的重要性。 2009年于晓丹出版了她的长篇小说《1980的情人》。这一次她把书送给了我,好像只有这本书才是她自己真正看重的。我以前大概知道她写些东西,但究竟在写些什么她很少说,我也就不甚了解。没想到她一出手就是长篇。这部小说先是发表在了《当代》杂志上,继而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而且很快就进入了中国小说学会2009年度的长篇小说排行榜。再后来,好像就有人要找她签合同,想将小说拍成电影。这样的写作、发表、出版经历,对一个作家来说,简直不像真的,就像于晓丹“忽然”又变成了“内衣设计大师”,听起来也不像真的。她不断地制造些让人惊奇的事,可见面聊天的时候,却总是笑呵呵地说些另外的东西。但她内心该是有点小小的骄傲的,我猜。 《1980的情人》写的是当年青年人的爱与死。书中的人物(自小学外语的学生)、人物说话的口吻(尤其是其中的北京腔)、一些场景、一些故事的背景,都是我熟悉的。我一直抑制着自己,不去沉湎于1980年代的青春往事,尽量不去怀旧,只管往前走,直到有一天沉淀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历史观。但是读晓丹的书,分享她的记忆、她的敏感、她细致独到的观察、她的沉浸与感伤,我想:也许我不该这样抑制自己。也许吧,1980年代,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故事,在这个世界上,真的是独一无二的。 作为小说家的于晓丹,有她波西米亚的一面。她有时会穿一身精致的丝绸,脚上却着一双不知是什么民族的土布鞋出现在你的面前。我一直将此视为她的文学趣味的表现,万不曾想到其中竟有她日后职业选择的消息。1990年代中期,她离开社科院,去了美国,变成了一位内衣设计师。对内衣这玩意儿,尤其是女人的内衣,我实在说不出什么,但从她走上内衣设计这条路,我认出了另一个于晓丹,有些小资,讲究品味,仔细,理想主义,热爱美,以至于不无(也许是)小小的任性、小小的疯狂,甚至,(也许是)小小的歇斯底里。 晓丹跟我说起过她上小学时,班里的男女同学们曾合伙批斗她有严重的“小资产阶级倾向”。那应该是“文革”最最末期或结束后不久的时候吧,学校里的气氛和社会风尚应该还停留在“文革”时期。我想,也许正是她的这种“小资产阶级倾向”造就了她。“小资”的好的一面就是它促使你在生活中力求别开生面,在审美和品味上努力向着别有洞天的方向行走;在特定的时期,它使你对人性的坚持更执着一些。晓丹的“小资”让我想起1980年代初我读大学的时候,我们学校中文系的某文学大拿曾评价我也有“小资产阶级情调”。我还想起戏剧导演孟京辉的自我解嘲:他说他具有“无产阶级情怀、小资产阶级情调”!在一个社会主义的硬环境中,我们和软“小资”竟也纠缠了这么久! 我了解晓丹的“小资”,因为我们是发小,毕业于同一所学校: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外国语学校。那所学校是寄宿制的,我们都是小学入学,从那里考入大学。在当时,北京的寄宿制学校似乎仅此一家。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特点之一是,大家就像一家人。晓丹比我小,是我学妹。我第一次见她,她应该是十岁。 2009年外语附校建校五十周年之际,校友会

文档评论(0)

DKman_8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