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医学术流派的阶段性及其嬗变.docVIP

试论中医学术流派的阶段性及其嬗变.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中医学术流派的阶段性及其嬗变.doc

  试论中医学术流派的阶段性及其嬗变 【关键词】 中医学术;学派;流派;阶段性 中医学术是一个 历史 性与 时代 性并存、公理性与学说性兼合的学术体系。早期的经验、 方法 、观点、思想被后世继承并成为后世学术的前提与基础,后世的经验、方法、观点、思想在传承于前代的同时又融入了时代的东西。历史总在现实中闪烁,现实又散发着历史的气息。被普遍接受的渐渐成为不刊的公理,如“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1]和“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2];执着一端的被视为学派学说,如“吐中有汗,下中有补,止有三法”[3]。中医学术中能成为不刊公理的虽不在多数,却坚定地支撑着整个系统的大轮廓,学派学说可以突出传统的规范,却终究不能也不曾走得很远。在公理性 理论 的框架下,各种学派各擅其说,异彩纷呈,洋溢在中医学术史的长廊上,彰显着中医学术万古罔易的特征——公理性与学说性并存。 从学术演变的历史看,中医学术流派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学派、成熟学派和 现代 学派。 1 早期学派 《汉书·艺文志》列方技为医经、经方、房中和神仙四家。“神仙家”为迎合秦汉帝室向往长生的欲望而繁荣,《汉志》载录《宓戏杂子道》等十家共205卷,按其“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聊以荡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无怵惕于胸中”[4]1 780的意旨,实在与我们理解的医学距离甚远。“房中家”亦不同于今天的“性医学”,倒是与后世在贵族宦门中秘传的“房中术”有更多牵连。因此,《汉志》方技四家只有医经和经方算是医学。“医经”一派“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4]1 776,显然更关注医学的基础,而“经方”一派则径言“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4]1 778,于临床有更大的激情,两派各擅其能,又皆有所短,已是中医学术流派的雏形。需要注意的是,被后世奉为不刊之典的《黄帝内经》不过是“医经”之一, 自然 还不具有后来的权威。随着时光流转,医学的格局发生变化。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不曾直接提及《汉志》中的任何一家,可见 学术流派表现为动态的过程。温病学派兴起于清代的江浙地区,而其萌芽则在金代的河北河间,其间经历了蜿蜒曲折的学术传承,才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学术传承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学术的嬗变。刘河间力倡火热病机,强调五气化火和五志化火,其着眼点在于火热邪气为患。张子和承袭了刘河间对邪气的关注,将攻邪论发挥得淋漓尽致,但对火热似乎缺少了刘河间那样的激情。在张子和眼中,邪气是可寒可热的,未必都是曾引得刘河间高度紧张的火邪与温热。到了朱丹溪,火热仍被关注,但更多的火热来自人身的相火。刘河间力倡火热病机,所以要寒凉,张子和紧盯邪气为患,所以要攻邪,而朱丹溪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所以要滋阴,中医在厚重的 历史 积累上进入了一个花团锦簇的 时代 。 学派产生的根结在于见解不同,不同的见解必当引起争鸣,学派间的争鸣既是一种现象,也是学派乃至整个中医学术 发展 的动力。张子和为力证攻邪法的正确,对《内经》以下的相关 理论 不仅烂熟于心,且能融会贯通而出新说。朱丹溪为力证《和剂局方》之误人,驰骋于 理学 和医学两界而能进退裕如,虽然其将医学与理学挂钩显得有些勉强,但却着实为理论创新找到了一种 方法 。 3 现代 学派 中医学术至近代而一大变。西医的传入与发展不能不对中医产生 影响 ,于是中医学术的整体价值更为人所关注。中西汇通学派应运而生,有关 中国 医学的种种思潮纷纷涌现,民国时期废止中医的企图更使得中西医论争趋于白热化。“中西医汇通”只是轮廓而言,其中各家持论多有不同,实质性的学派活跃在“中西医汇通”的大潮流之中。但是,历史上的学术流派并没有消亡,也不可能消亡,即使显性的学派传承关系隐没不现,但学术本身并不因此而真正消歇,学派学说以相对隐性的形式绵延,并发生着实质性的影响,如《验方新编》的问世归于“经方”的遗风,似乎未尝不可。在当代中医学术领域,广泛使用的“补中益气汤”时时传达着“胃虚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7]的信息,而六味地黄丸较之金匮肾气丸更高的使用几率,也使得“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更容易为人接受。今天,不仅由于中西医并存而出现了“经典派”、“现代派”和“结合派”[8]这样的轮廓性学派,当代名老专家基于传统而融会古今的学术,正在通过师承或私淑形成新的学派传承关系,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术的传布,形成新的实质性学派。当代学派具有传统学派的基本特征,其特色性的经验、观点、思想反映着现代条件下中医学术的创新与进步。 据此,中医学术流派可以分为“早期学派”、“成熟学派”和“现代学派”三种。早期学派主要完成了中医学术的渐进式积累,如药物的发现、方剂的创制、疗法的丰富、一般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