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概论第十六章
第十六章 劳动关系管理 第一节 劳动关系基本分析 本节的内容要点是:劳动关系的范畴及处理策略 一、劳动关系范畴 (一)劳动关系的涵义 劳动关系不是泛指一切劳动者在社会劳动时形成的所有劳动关系,而是指劳动者与其所在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劳动关系包括主体、客体、内容三个要素。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具体的权利义务构成了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 (二)劳动者的权利义务 《劳动法》具体规定劳动者主要有8项权利和4项义务。 (三)组织的权利义务 《劳动法》具体规定组织主要有5项权利和5项义务。 二、劳动关系处理策略 常见的劳动关系处理策略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产业关系策略(Industrial Relations) 当组织面对劳动关系事务是根据其组织目标所决定采取的政策称之为产业关系策略。产业关系策略以组织是由单一目标支配或允许不同存在目标来区分,有一元论、多元论和新一元论。 (二)工会回避策略(Union-Avoidance) 工会回避策略是指通过产业关系与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及措施,促使无工会劳动关系出现。 (三)劳资合作策略(Labor-Management Cooperation)[1] 劳资合作策略,是一种劳动关系模式,建立在劳资双方共同追求更大效益的目标上,经过合作努力所带来的结果,双方共享。 [1] Cook, W. N. (1990). Labor-Management Cooperation: New partnerships or going in circles?, MI: WE, Upjohn Institute for Employment Research , P94. 第二节 劳动人事合同与管理 本节的内容要点是:劳动合同的功用、订立原则、内容、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劳动合同管理,以及集体合同的相关知识。 一、劳动人事合同的功用 劳动合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求职者个人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法律凭证,它通过规范劳动双方的行为来保障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二、劳动合同订立原则 劳动合同的订立原则主要有:平等自愿原则、协商一致原则、依法订立原则。 依法订立原则的五个方面。 三、劳动合同的内容 (一)劳动合同条款 劳动合同的条款分为两种:必备条款和约定条款。《劳动法》规定了七种必备条款。 保守商业秘密条款是一种比较常见而特殊(因其涉及到竞业禁止问题)的约定条款。 (二)劳动合同期限 我国《劳动法》规定的三类劳动合同期限。 四、集体合同 集体合同,是以同一单位的员工集体为一方,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就劳动的权利义务与用人单位在平等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的书面协议。 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内容相似,两者的主要差别是主体不同。集体合同的主体包括员工群体和用人单位两方。 五、劳动合同管理 主要涉及劳动合同的生效、到期和解除。 第三节 劳动争议及其处理 本节的内容要点是:劳动争议的概念、处理原则及处理程序。 一、对劳动争议的认识 在市场经济的雇佣劳动体制下,组织与劳动者之间会出现因劳动关系问题而发生的摩擦、矛盾与争议。 对于劳动关系的处理,应看作是对人力资源的投资。 调整劳动关系,核心是依据法律、特别是依据《劳动法》。 二、劳动争议基本分析 (一)劳动争议概念 因劳动关系问题而发生的摩擦、矛盾与争议,也就是说,组织与劳动者之间因劳动的权利、义务而发生冲突即为劳动争议。 (二)劳动争议的范围 我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2条规定了劳动争议的范围。 (三)劳动争议分类 根据发生劳动争议的人数和组织形式劳动争议可分为个别劳动争议和集体劳动争议两种。 三、劳动争议处理原则 我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对劳动争议处理的原则,作了相应的具体规定,包括:合法原则、公正原则、及时处理原则和调解原则等四项原则。 四、劳动争议处理程序 我国处理劳动争议的机构是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仲裁委员会和人民法院,处理的程序包括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协商是双方的自治解决方式;调解可以作为一道单独的程序,也适用于仲裁和诉讼程序中;但是,仲裁是诉讼的前置程序,不可越过仲裁直接进入诉讼程序;诉讼程序适用《民事诉讼法》,采取两审终审制。 *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