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中法学.docVIP

  1.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中法学

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法学 20世纪的 中国 是 历史 上的其它世纪所无法比拟的,其间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都关连着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辛亥革命,导致皇冠落地,延续二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寿终正寝;抗日战争的胜利,赢得了民族独立;三年解放战争,迫使代表大地主大买办阶级利益的中华民国退出历史舞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屹立世界东方,宣告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六、七十年代发生的十年文革及其后的改革开放,都提供了深刻的教训、经验与启示。失败与胜利,悲壮与激昂、血泪与欢乐,交织进行,波澜起伏。历史上的哪一个百年有如此巨大的变化呢!20世纪的中国法学,紧随中国国家社会的这种 发展 变化而相应变迁,几经曲折,终于在世纪后期,迎来灿烂春天。中华民族有辉煌的古代文明,有光彩夺目的古代法文化。同有二千多年历史的古代法学相比,近百年来的中国近 现代 法学还显得年轻。而惟其年轻,正显得生机勃勃,昂扬向上。我们愿与读者诸君一起共同回顾、 总结 本世纪中国法学的百年历程,共同创造和迎接21世纪中国法学的辉煌。 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法学本文杀青后,中国政法大学刘广安先生曾认真阅读全稿,并提出宝贵意见。特此致谢。——作者李贵连 八十年代,中国知识界曾有一句“法学幼稚”的流行语。是讥讽?是鞭策?是激励?抑或兼而有之?笔者不想做过多的深思。但是,就法界中人而言,闻此流语,便难免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 这句流行语中的“法学”,专指中国现代法学。中国现代法学源於中国近代法学。中国近代法学萌芽於本世纪初年,而孕育於19世纪末年。20世纪初期中国的大规模立法,结束了中国的古代法学,催生了中国的近现代法学[1].屈指算来,中国近现代法学,从初生到现在,历时一个世纪。百年沧桑,斗转星移,法学仍难免“幼稚”之讥,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莫名的感慨。 笔者历来不以历史责任感,时代责任感自任。本文意在对本世纪初期(清末、民初)的中国法学做一点粗浅的反思。尚有余力,对中期和后期的中国法学,也想做一点粗线条的描述。希望这种反思和描述,能对中国法学的世纪经历有所解说,对21世纪中国法学的建设有所补益。 一、维新运动对法学的呼唤 1913年,辛亥革命的枪声刚过。因武昌起义而停刊的北京法学会会刊《法学会杂志》复刊。在复刊的第一号上,刊出了沈家本先生的《法学会杂志序》一文。老先生在耄耋之年,追述中西法学的不同发展,提出这样的见解:“吾国近代十年来,亦渐知采用东西 法律 。余从事斯役,延访名流,分司编辑;聘东方博士相与讨论讲求,复创设法律学堂以造就人材。中国法学与焉萌芽”[2].沈氏把“东西法律”之采用,学者对法之研究,法学 教育 之兴,视为中国法学萌芽之要素。这些要素,都是中国进入20世纪以后,才在中国社会陆续萌生。因此,20世纪的中国法学,也就是中国的近现代法学。 (一)维新骄子首倡法律之学 沈家本先生是20世纪中国近代法学的开创者,学术界对此大体没有什么异议。但是,从现有的资料看,倡言发明中国法学,建设中国法学者,却是19世纪末期的维新骄子梁任公先生。笔者以为,萌生於20世纪的中国近代法学,为19世纪的中国社会所孕育,经过戊戍维新运动的胎动,而在20世纪初期呱呱落地。因此,描述20世纪的中国法学,对它的胚胎期做一点回顾,还是很有必要的。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二月十五日,《湘报》在湖南省会长沙创刊。在该刊第5号上,任公先生的重要论作《论中国宜讲求法律之学》问世[3].在这篇简短的文章中,梁氏发出了中国“今日非发明法律之学,不足以自存矣”的呼唤。这是中国自1840年进入近代社会以来,迄今所能见到的第一篇倡言中国应研究法学的论作[4]. 任公先生是一位开风气之先的思想家宣传家。由他登高而呼,其对维新人士的影响可想而知。但是由于当时他对西学,特别是西方法学知识的欠缺。因此,在这篇文章中,他对为什么要发明法律之学?发明什么样的法律之学?怎样去发明法律之学?等等问题的回答,至少在今天看来,却未免难尽人意。 对第一个问题,他并未从西方法学中去寻找理论根据。他的理论武器是中国传统思想,特别是万木草堂其师康有为所授“公羊三世说”和大同思想。(梁氏自己也说“启超之学,实无一字不出於南海”。见《汪康年师友书札》)文章开篇就以设问方式定义法之价值和功用[5],指出:法不过是治群的工具而已。(这种说法,立刻使人联想起荀子的“明分使群”)。地球之上,人类和禽兽,都以合“群”而存,而每个“群”都以各自的“条教部勒”加以约束。人类区别於禽兽,文明人区别於野蛮人,就在於前者对自己的“条教部勒”“析之愈分明,守之愈坚定”,最后而成为法律。“条教部勒”是“群”赖以存续的基础,法律是人类文明抑或野蛮的标尺。所以,古代的“神圣教主,明君贤相”,“其最大事业,则为民定

文档评论(0)

ahuihuang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