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戏剧考略.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镇江戏剧考略.doc

镇江戏剧考略   摘要:本文介绍了若干活跃于镇江地区的戏曲剧种。   关键词:扬剧;丹剧;花鼓戏   中图分类号:J809文献标识码:A      镇江地区是“勾吴”文化的发展地,西周初年称“宜”,为吴国早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在地,迄今已有三千余年文明史。永嘉以后成为我国重要都会之一,艺文歌舞已见繁华。据明《丹徒县志》记载,当时儒雅之风盛行,虽平民百姓,亦“吟咏不绝”。东吴古墓出土的“青瓷楼台百戏堆塑罐”,以及丹阳胡桥南朝大墓出土的“羽人戏虎”砖刻壁画等丰富考古资料,说明古代戏兽、乐舞、说唱、杂耍等百戏在镇江一带已有相当的群众基础。   据考,东晋谢安石寓居京口,曾设“伎堂”(歌舞女子家班住所),这是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镇江文艺团体。南朝宋武帝刘裕在京口的亲属府中也收养着艺伎。唐代,镇海节度使李?更是家伎满堂,其妾润州才女杜秋娘,以善唱[金缕衣]曲而闻名于世。北宋学士刁约归隐镇江,修芷春坞观赏文艺表演。后人冯曙“芷春坞歌”曰:“忆昔刁公此案游,杯觞丝管最风流”。随着家乐班的公开演出,宋杂剧各地兴起,镇江官府也设立了教坊,掌管歌舞、杂剧的教习排练和演出事务。元杂剧在南方传播时,至顺《镇江府志》记载:“是时,镇江录事司(市区范围内),有本地乐人43户,232人”。可见,元代镇江的戏曲活动已具有一定规模。《丹徒县志.风俗篇》云:“清明之日,四野如市”,“歌儿舞女,遍海庭台”。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男女青年常“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明代正德皇帝巡行镇江,在杨一清府中观看戏班演出歌舞曲艺和《西厢记》,吴县王鏊记曰:“北固山前驻翠华,殷勤来访相臣家。……漫衍鱼龙看未了,梨园新部出西厢。”(《夹白斋诗话》)。嘉靖年间(1522―1567),余姚腔流入镇江,弋阳腔也在南方一代传唱。万历以后,昆山腔流向大江南北,丹阳吴太乙家班中的小生吴亦史,演《牡丹亭还魂记》中的柳梦梅,甚得戏曲家潘之恒赞赏,作诗赠吴亦史,认为后来演此角者“极力模拟,皆不能及”。清代康乾年间(1662―1723 ),与镇江隔水相望的扬州,形成江南又一戏曲中心。当时的镇江,靠“十字黄金水道”和“九省通衢”之便,百业兴旺,时称“银码头”。凡南北各地办社往返扬州大多经过镇江,这对镇江的戏曲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从而使镇江的戏曲事业迈入历史上最活跃的时期。   据考,有以下戏曲剧种在镇江这块土地上或产生,或流传,或发展。      一、“小开口”与扬剧      “小开口”得名在花鼓戏吸收了扬州清曲的曲目和唱腔作营业性演出之后。花鼓戏、扬州清曲于清.康乾年间流至镇江,兴于嘉道(1796―1851)。花鼓表演最早只有一小面(丑)一包头(旦),两人对歌舞,叫“打对子”或“踩双”。起始,演于每年的灯会,渐次发展到农间盛会和大户人家的喜庆寿诞,演出形式也由单对表演发展到“三小戏”(增加一小生)、“三包四面”七人轮番表演,开场与收场还出现“下满场”的集体歌舞场面。扬州清曲是流行在扬州、镇江、南京一带的素衣清唱曲种,源于明清俗曲。演唱形式“以琵琶、弦子、月琴、檀板合动而歌”。曲牌、曲目众多,语言与花鼓戏均习用扬州方言。   1919年(一说1920年),镇江花鼓艺人藏雪梅、孔少兰、戴惠芬、吴兰芬等人,演唱花鼓戏时吸收扬州清曲的曲牌和曲目,并增加了丝弦伴奏,在镇江保安新街龙云楼茶馆作首次营业性演出,得到公众的认可。因他们的演唱多用小嗓门唱法,细腻委婉,随得名“小开口”。“小开口”在镇江产生后发展较快,同年藏雪梅、方少卿等人组成的“凤鸣社”就应邀赴杭州美记公司游乐场正式公演。1922年再次赴杭州在西湖大世界演出,深受当地观众欢迎,并传艺宣卷艺人,“小开口”唱腔对杭剧的形成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以后“小开口”定名为“维扬文戏”进入上海。在此之前,香火戏以“维扬大班”名较早进入上海演出。香火戏是古“傩”之遗存,是巫师做会、驱灾逐疫时的祭祀形式,演唱内容有神话、民间故事等。香火戏演出用锣鼓伴奏,演唱用大嗓门,粗放高亢,这和用丝弦伴奏、演唱委婉清丽的“小开口”形成鲜明对照,被人称之为“大开口”。大、小开口同时在上海演出,相比之下,“小开口”比“大开口”更受观众欢迎,演出盛况空前,故多数“大开口”艺人纷纷改唱“小开口”。1936年,“维扬戏剧研究会”成立,标志大、小开口组织上的合流,“维扬戏”名从此产生,因语言为扬州方言,俗称为“扬州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一称为“扬剧”。      二、“啷当调”与丹剧      “啷当”源于盲女弹唱盲词,为丹阳、丹徒、金坛一带的地方说唱。盲词有三类:一是弹词,二是日间算命夜唱书的算命调,三是击鼓唱盲词(见《制曲枝语》、《啸亭杂录》)。丹阳说唱“啷当”属第三类。“啷当”得名于“啷当调”。据丹阳“黄秧下田谷进仓,打麦场上笃啷当”的农间习俗考证,“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