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观经济的不同模式和发展思路.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宫观经济的不同模式和发展思路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道教宫观经济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模式分析,试图探讨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宫观自养,积极回报社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贡献的初步构想。 ? 关健词:宫观、经济、模式、自养、发展 一、古代道教经济结构剖析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经济的支撑,即便是原始人,虽无“经济”的概念,也已存在“实物”的分配。这从母系社会的生活痕迹可以找到证据,如西安半坡遗址中就出现了窑场,公共墓地,公共仓库等,其实就是一种经济实体并隐含着经济管理与分配。古代关于神农氏“身自耕、妻亲织“(见《淮南子、齐俗》)的传说,虽然夹杂着一些后人想象的成份,但也说明原始人类已经有了社会分工。 撇開其历史渊源不说,中国道教成为有组织的宗教,已是东汉顺帝年间,这时以封建制为特征的封建社会经济体制已经确立。而这时的道教如何适应封建社会的经济环境,以维系宗教的传承和发展,也自然而然地成为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必须解决的问题。在此,我们不妨对道教创教之初的经济结构和管理模式进行一番探索。 椐道书记载,我们可以看到,道教最早的经济结构大概有四点:一是收取“信米”,凡入道者均得交五斗信米,故早期道教又称“五斗米道”。这是天师道宗教经济的主要来源。这里还必须补充一点:在生产力低下,农民大都饥不择食的东汉动乱年代,五斗米并非一个很小的数目。二是“以符水为人治病”,这应该是属于社会服务的一个方面,至于是否“收费”,道书未见明确记载,但以情理推之,应是有一定回报的,这也可以从以后的符箓专卖得到印证。三是分庐立治,逐步建立起宗教内的经济管理体制。《葛洪、神仙传》记载,天师道成立时“弟子户至数万,即立祭酒,分领其户,有如长官……。”其时的二十四治,既是各领一方的分坛,又是相对独立的经济组织。四是实行政教合一、这是天师道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高度发展。系师张鲁踞汉中、自号“师君”,以“鬼道”教民,“设义舍,置义米,义肉,行旅之人可量服食用。若贪而食多,则鬼神使病之。犯法者,原宥三次,再行之于刑。有小过者,命其修路百步,则罪除”。张鲁实行的这一套政策,曾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赞扬,毛泽东主席在1958年对《张鲁传》所做的批示中说:“…….道路上饭铺里,吃饭不用钱,最有意思,开了我们人民公社公共食堂的先河”。又说:“祭酒各领部众,多者为治头大祭酒(近乎政教合一,劳武结合,但以小农经济为基础)。这几条,就是五斗米道的经济政治纲领。”在当时,对张鲁的统治,“民夷便乐之”“成为东汉末年比较安定的地区,关西农民迁往的有数万家,巴人也有很多迁往”(见广西人民出版社《简明历史手册》1985年1版)。 随着岁月推移,朝代变更,道教宫观经济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五斗米道”的分庐立治不复存在,张鲁的政教合一更是昙花一现,代之而来的则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是朝延御赐。魏晋以降,民间道教逐步向官方道教转变,到了唐朝,更是把道教尊为国教,于是便出现了很多由朝庭“赏赐”而兴建的宫观。宋朝,尤其是太祖(赵匡胤)太宗(匡义),微宗(赵佶)都对道教非常尊崇,太平兴国六年(981)赐建苏州太一宫;大中祥符二年,“诏诸路、州、府、军、监、关、县择官地建道场,并以“天庆”为额,民有愿舍地备材建盖者亦听便”。(见卿希泰《中国道教史卷二》562页)宋崇宁四年(1105)微宗拨赐江东徐氏绝产计米万余斛重建上清观并赐建天师府第。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不久,即“赐白金十五镒(约360两白银)”命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修建府第。 由于有了朝廷的恩赐,使得许多有名宫观都有了雄厚的资产,如茅山道院,早在宋、至道年间(996)就有九处道观,300顷水田(约合3万亩);龙虎山道教祖庭,鼎盛时曾建有91座道宫,81座道观,54座道院,被称为“昼夜长明羽人国“。雍正年间,大上清宫各院在贵溪,安仁(今余江县)、弋阳等地均有田产、山林、池塘、每年额收租谷就达6663石,其经济实力之雄厚,可见一斑。 二是符箓专卖。自唐宋以来,出售符箓就是龙虎山天师府的专利。到明朝时,朝廷三令五申,禁止各地私出符箓,从而确保了天师府符箓专卖的权利。符箓印制后,经天师府法箓局加盖“阳平治都功印”然后运往上海,苏州等地出售,符箓专卖权的确立是天师府经济来源的又一大专柱。 三是宗族资产。自唐代以来,以姓氏,村落为主体的置灯田,置庙产成为一种风尚。这些庙产本是宗族为祭祀而用,但大多数由道士负责经营,按道教的规范塑立神像举行醮仪。如上清镇有唐末倪亚王所置的“灯田”,鹰潭有宋初桂氏宗族所建的“威显祠”等。由于有了宫观田产,加上宗族每年的供养,有一些宫观(祠、庙)也逐渐富裕起来。 四是游方道士,对于多数散居道士及全真派的清修道士来说,他们的经济便不及上述三种,有的隐居山林、茅草为屋,山洞为家,有的云游四海、飘泊江湖。正因如此,道教(佛教相同)便有了“挂单”的出现。“挂单”对于凝聚宗教力量,维护社会

文档评论(0)

junjun3747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