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26页全册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读讲练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读讲练
一 为你打开一扇门
【知识储备】
1.字词积累
阅世:经历世事。
浏览:大略地看。
缩影:指可以代表同一类型的具体而微的人或事物。
心声:发自内心的声音。
结晶:这里比喻珍贵的成果。
裨:当“益处”讲,念bì,如裨益;当“辅佐的”“副”讲,念pí,如裨将。
致:给与;向对方表示(礼节、情意等)。
崇山峻岭:高而险峻的山岭。崇,高。
肃穆:严肃安静。
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式样繁多。
襟(jīn):上衣、袍子前面的部分。
斑斓:灿烂多彩。
瞬(shùn)间:转眼之间。瞬,眼珠儿一动,一眨眼。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禁,当“禁受”、“忍住”讲,念jīn;当“禁止”、“监禁”讲,念jìn。
模拟(mónǐ):模仿。
2.作家作品
赵丽宏,散文家,诗人。上海市人,1951年出生于上海。“文革”期间曾下乡插队,1977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82年初毕业。在《萌芽》月刊从事多年文学编辑工作,1987年应聘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现为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20世纪80年代初出版第一本书,至今已著有散文集、诗集、报告文学集等共40余部,有多种著作在台湾和国外出版。他写的《雨中》一文收入苏教版初中语文自读课文第一册。
3.背景链接1
课文是作者为语文出版社和天津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中国学生必读文库·文学卷》写的序文。文学卷共分四卷(散文卷、小说卷、诗歌卷、戏剧卷),共200万字,由赵丽宏主编。序文写1997年春季。这套文库2000年已出版。文库中,除文学卷外,还有艺术卷、社会卷、科学卷。
【文本解读】
谋篇立意
课文用散文诗式的语句,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文学是什么,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文学的魅力,激起青少年读者对文学的浓厚兴趣,鼓励他们去打开文学这扇神奇的大门。
二、文章脉络
全文共11段,按亲近文学、领悟文学的思路展开。
第一部分(1—4):引入话题,阐述作者对文学的理解。这一部分先概述世界上有无数关闭着的门,强调打开这些门的必要和充分条件。
第1段,由“门”引出话题。
第2段,因势利导,告诉青少年读者这些门都能打开,接着话锋一转,用“只要……只要……一定会……”的句式点明了打开这些门的两个充分条件。
第3段,由“无数”转到“一扇”,初步点题,写明这一扇门是“文学”之门,但未涉及“打开”。
第4段简要阐述文学的特征、内涵、功能以及文学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第二部分(5—10):以文学对话的形式描绘文字的魅力,激励青少年打开文学之门。
第5段,交代以下引文的来历,点明这样写的目的。
第6段,称道文学能形象地展现客观世界一切美妙的景象,增长读者的知识。
第7段,称道文学能生动地展现古往今来多姿多彩的人生,打动读者的心灵。
第8段,称道文学用艺术的手法跨越时空,交汇虚实,启迪读者自由地想像。
第9段,称道文学反映生活贵在求真,以此拨动读者的心弦,引起内心强烈的共鸣。
第10段,称道文学对人真诚而忠实,使读者反求诸己,提高自身的修养。
第11段,称道文学神奇而圣洁,它爱憎分明,不容亵渎。
三、写作方法
1.运用比喻,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像,使他们了解文学,亲近文学,热爱文学,逐步走进文学的大门。
2.拟人手法和对话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用文学的语言来阐述文学、描绘文学的手法。课文第二部分中的“你”指代文学,作者把文学这一抽象的概念人格化,以和文学对话的方式描绘文学的魅力,给人以亲切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3.亲切的语气,真挚的情感。作者是当代散文家、诗人,对文学有着特殊的兴趣、爱好和感受。用文学的语言来描绘文学,关键在于对文学的深厚情感,这种情感的实质又在于作者对青少年读者的关爱和信赖,由此转化为亲切的语气和真挚的情感,使青少年读来爱不释手,备受鼓舞。
词汇丰富多彩,用语灵活多变,体现了作者驾驭祖国语言文学的高超水平。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不同的意思。如“世界上有无数关闭着的门。每一扇门里,都有一个你不了解的世界”(第1段)。前一个“世界”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后一个“世界”则指领域。又如,课文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你”,在题目和第1至4段中的“你”指代的对象是青少年读者,从第5段开始到结尾中的“你”指代的对象则是文学。后者用拟人的手法,给人以亲切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四、问题探究
1.“门”在文中有何特殊意义?
文章中的“门”不实指它的一般含义,即建筑物的出入口,作者巧妙地运用比喻手法,把我们求知阅世过程中帮助我们了解各种未知领域、带入各种未知领域的切入点、途径比喻成“门”。正如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眼睛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就把眼睛比作“心灵的窗户”一样。本文把文学也比喻成一扇“门”,形象地突出了文学,尤其是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我们增长知识、了解和认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万科-平衡计分卡-经典案例讲解.docx
- 2023年福建省计算机专项考评员试题.docx VIP
- 2025年粮食日主题班会《“知食分子”不剩饭》【课件】.pptx VIP
- 马达加斯加共和国TheRepublicofMadagascar.PDF VIP
- 微软云存储OneDrive 入门.pdf VIP
- 新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pdf
- 《外科护理学》课件—— 急性阑尾炎病因和发病机制.pptx VIP
- GB/T19580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培训讲义.pdf VIP
- 2025广西盐业集团玉林盐业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详解(历年真题).docx
- 《单片机基础与Arduino应用(第2版)》全套教学课件.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