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精题精练(含答案).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湖心亭看雪》精题精练(含答案)

27湖心亭看雪一、基础训练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更定(  ) 毳衣(  ) 雾淞(  ) 沆(  ) 砀(  ) 2.本文选自 ,作者      是       (时期)人。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是日更定(定: ) 余拿一小船(拿: ) 拥毳衣炉火(毳: ) 上下一白(一白: ) 焉得更有此人(焉得: ) 是金陵人,客此(客此: ) 4.翻译下列句子: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5.下列句子中的“一”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惟长堤一痕  B、一童子烧酒 C、天与云与山与水,一下一白  D、余拿一小船 6.为下列各句划分节奏。 湖中人鸟声俱绝。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7.文章标题为《湖心亭看雪》,按照道理作者应用大量笔墨写看雪时的景象,而作者却寥寥几笔写了西湖的景色,为什么? 8.作者把较多的笔墨泼洒在何处? 9.文章结尾有这样一句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它的大意是什么?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二、同步解读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余在西湖(      )  鸟声俱绝(      ) 舟中人两三粒(      )  及下船(      ) 11.从 二字可以看出此文写的是西湖 (时令)的一景。 12.文章写 ,先总写,“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点出 。 13.“上下一白”是作者 所见,作者所见的真是只有“一白”吗? 14.文章最后引用舟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三、美文赏读 竹 郑燮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注释:勃勃:欲望强烈的样子。倏:迅速、极快。 15.理解下列语句的含义。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意在笔先者,定则也。 16.古画竹的过程,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比喻一个人在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它是 。 17.画家的画意是由 而产生的,这也说明艺术来源于 。 18.“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的理由是:胸中之竹 ;手中之竹 。 19、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在后面括号中分别打上“√”或“×”。 A、作者认为:画竹有三个阶段——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手中之竹”是作者情感的体现,是作者对生活原型的提炼与改造。(  ) B.文中“总之”一词有总结上文的作用,它表明:“意在笔先者……化机也”是对上文内容的总结,并作结论上的深化。(  ) C、“独画云乎哉”是反问句,作者却用上了感叹句,其主要作用是增强反问色彩(否定含义),使表意更深刻、更让人深思。(  ) D.“独画云乎哉”一句用在结尾的作用有:(一)表明作者的见解并非只停留在画竹上;(二)留下思考的余地,引起读者思考。(  ) (参考答案:1.略 2.略 3.结束,完了撑,划鸟兽的细毛全白哪能在此地客居 4.略 5.C 6.湖中/人鸟声/俱绝。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7.作者只寥寥几笔,却勾画出湖心亭雪后美好的景象,且作者并没有只停留在写景上,而是通过游人的雅趣与感受,动中写静,静中生动,衬托出湖心亭美景,达到极高的艺术境界。(意近即可) 8.游人的雅趣、感受。 9.不要说相公傻,还有比相公更傻的人。在文中起到衬托作用。 10.我;无、没有;个;等到 11.看雪;冬天 12.看雪;天寒地冻、寥廓空寂的景象。 13.舟中所见;还应看见了堤、亭、人影。 14.结束全文,升华文章的意境。 15、头脑中产生了强烈的画画的念头。实际上头脑中竹的形象,并不全是眼睛所观察到的竹子的外形(二者有所不同)。在下笔之前就有通盘的考虑,这是一条固定的规律。 16、胸有成竹(或:成竹在胸) 17.自然美景引发内心的激动;生活。 18、是通过剪裁、提炼加工之竹;是融进了画家的思想感情,具有典型意义的意象之竹。 19.A√B√C√D√) 个人图书馆 qqshu.cc 个人图书馆 qqshu.cc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