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罗生门》从文学到电影的人性思考.doc
《罗生门》从文学到电影的人性思考
[摘要]《罗生门》和《竹林中》是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中善恶抉择、趋利避害、趋众心理等重要命题,对世界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导演黑泽明运用电影艺术手法,成功地再现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内涵。使“罗生门”更具普遍性和符号化意义,成为“众说纷纭、真相难明”的代名词。而且他还改变了芥川龙之介的极度悲观心理,在黑暗中带给人性未来的光明与希望。本文梳理和探索“罗生门”人性主题的产生与发展,揭示其深刻的内涵以及对当代人性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罗生门》;人性;趋众心理;趋利避害
一、“罗生门”的由来
“罗生门”最初在日文中用汉字写成“罗城门”,是设在“罗城”的门,是日本京都平安京中央通往南北的朱雀大道南端的一个城门。后来由于常年战乱,百姓生灵涂炭,无数的死尸被抛弃在这座废弃城楼,再加上常年废弃的断壁颓垣,显得异常阴森恐怖,慢慢在人们心中成为鬼魅之所,故而“罗城门”也被认为是连接阴间和阳间的通道,是生死的分界,是通向地狱之门,人们谈之色变。由于意义被抽象化,是生死之界,而且“城”与“生”读音相近,“罗城门”逐渐被说成“罗生门”。从此“罗生门”具有丰富的内化含义。在小说中成为环境象征,暗指现实社会环境似鬼魅世界,阴森恐怖,也指人性善恶转折点,人性在此经历生死考验。
二、罗生门的人性内涵
(一)罗生门在小说中展示的人性内涵
1.小说《罗生门》的人性内涵
小说《罗生门》讲述的是在皇家衰败的平安时期,一个家将被主人辞退,成为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不知道明天的日子该如何延续,罗生门内的死尸,让他内心充满焦虑,“要从无办法中找办法,便只好不择手段。要择手段便只有饿死在街头的垃圾堆里。然后像狗一样被拖到这门上扔掉。倘若不择手段呢?”一个“倘若”透露出家将内心的痛苦与挣扎,良知踏空,坚持或放弃让他内心感觉无力。
正在此时他看到老婆子拔死人头发,于是暂时放弃纠结,萌发正义,“恶恶之心,烘烘地冒出火来”,他质问老婆子,希望在道德谴责与罪恶惩罚中获得心理平衡和道德胜利,在精神强化和升华中释放自己痛苦的心灵,找回自己价值观的信心。可是老婆子解释说拔头发仅仅是为了做假发,卖钱谋生存,根本不是谋财害命。这一平凡的解释让他感到无比失望,正义力量没有了用武之地,再一次踏空。价值观两次踏空的触动,让他突然警醒。原来正义良知,在生存面前显得如此苍白。“不干就得饿死”“跟她一样没法子”,他迅速解开心结,甚至宽慰自己:“大概她也会原谅我的”,这也成为他行动的借口。家将果断放弃内心的挣扎,下定决心,恶狠狠地剥下老婆子的衣服,向黑暗中逃走了。
根据这一故事,我们分析其中隐含的人性命题:
第一,生存的善恶抉择。在残酷的生存面前,人性中善恶抉择的矛盾成为人们不可跨越的命题。在极端的乱世,美与善被掩藏,成为珍贵的奢望。丑与恶被无限放大,肆意释放,引导人走向黑暗罪恶的深渊。这种恶劣的大环境,这种善恶扭曲、黑白颠倒的世界,良善与道德似窗纸般脆弱,被人轻松突破,人性的信仰不堪一击。所以作者依据现实人性的选择趋向,让主人公坚定地选择生存,选择了“恶”。
第二,趋众心理。家将在见到婆子之前犹豫不定,之后迅速改变,人生岂可如此善变?这是人性中的“趋众心理”。个人一般难以承担道德谴责带给自我内心的压力,挣扎纠结,犹豫不决。而此时众人相似的行为会在一定程度上稀释内心的压力,而且参与人数越多,压力越会被稀释,这在普通底层民众中表现尤为突出。
趋众心理使善恶在人群中传递蔓延,“恶”的传递比“善”更快,“恶”一旦被选择就会直接滑向无底深渊,一旦被传递,就像瘟病,迅速蔓延,最终走向灭亡。把蛇肉当鱼肉卖给兵士的女人,没有改变命运,得瘟病死了;老婆子传递了她的“恶”,拔她的头发,也没能改变现实的生存境况,还被家将剥去衣服,等待她的也只有死亡;家将继承了老婆子的“恶”,抢走衣服,这衣服同样不能让他走出困境,他再也无法走出“恶”的深渊,等待他的只有自我毁灭。作家芥川龙之介没有给他光明的未来,他的未来被黑暗吞噬;导演黑泽明同样没有,电影中他延续罪恶,冷漠地抢走婴儿的衣服,看不到温暖的希望。
第三,关于人性善恶的哲学终极思考。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是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自从孟子和荀子展开对性善和性恶的论述,历来争讼不断,莫衷一是。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善恶属于矛盾的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矛盾双方相互转化,任何事物都不会绝对静止,而是相对静止,绝对运动,会随着条件的变化发生相互转化。人是善恶的统一体,具有双重价值取向,会随着处境与形势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善恶形态。
“罗生门”具有深刻的哲学象征意味,是通向地狱之门,生死与存亡最能考验人性的坚持,是“坚持善的底线还是堕入恶的深渊?良知是人类内在的本能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