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房地产泛文化现象杂议
中国房地产泛文化现象杂议
中国房地产泛文化现象杂议作者:佚名
时间:2017-9-23
浏览量:
们身处一个大时代中,甚至可以说,“中国房地产的一天,世界建筑史的一百年”。
中国正上演着21世纪人类社会最波澜壮阔的一幕正剧:“城市化”浪潮;中国房地产业的表现和扮相最为靓丽,没有争议的就成为了主角。
我们无意去探讨物质方面的技术问题,而是试图去寻找中国房地产市场所谓的“文化基因”。
事实上,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具有独特的社会文化生态,有自己的“亚文化”:在现实中,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建筑万花筒”的世界,它不仅体现在产品设计和制造的“产地”、“风格”有不同的“起源”,还体现在市场“语汇”的多元化、“土洋杂处”等方面。
这表明什么呢?这一切,都意味着我们正步入东方与西方文化、贵族与平民意识的大分化和大融合的时代。同时,这是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的“杂交体系”和“衍生品、异化物”,或者形象一点说,“楼市文化”是“杂交后下的蛋”。
更重要的是,中国房地产业的地位和影响力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强势”中,不仅因为行业规模庞大和资源“垄断性”而占尽优势,而且在社会舆论中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关注的中心和焦点,甚至还被赋予了一种话语的“霸权”。
因此,这种“亚文化”也自然而然地超越了行业的界限,不仅正在演变成为社会主流文化的一部分,甚至还具有“泛文化现象”的意义。
我们列举几个事例来说明这一点:
强弱“话语霸权”
长期以来,房地产的大多数从业者都认同一个知名人士的似是而非的说法:“房地产30%是大骗,30%是中骗,30%是小骗,只有10%可信,但是你不知道谁是那10%……”因此大家都小心翼翼地面对媒体和公众,生怕被“对号入座”而遭遇企业、个人名声的“滑铁卢”。
似乎是从2017年起,或者是由于对房地产业的“过热”和“泡沫”讨论的甚嚣尘上,要不然就是因为一个着名经济学家“房地产要挟全国经济……”的声音太响亮,更多人的神经被深深地刺激,于是,无论是出于真正的社会公心、或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都纷纷忍不住跳出来为自己呐喊和辩护,可是又中了“屁股决定脑袋”的批责……。
然而,这一轮空前的“舌战”已经极大地吸引着大众的眼球、充分地搅翻了大家的胃口。
甚而言之,房地产业“话语霸权”的烙印自此是被打上了,将会留给这个时代一道永远抹不掉的“文化印迹”。
真假“娱乐场所”
这是一个繁荣而浮噪的行业,这是一个“扯旗”啸聚、英雄辈出的行业,曾经有人不无感慨地总结说:“房地产业最后留下的是什么?不像‘影视圈’,至少还有‘叫好不叫座’的名人和明星,而房地产业呢……”。
我们想要说的是:房地产业实实在在、明明白白就是典型的“名利场”:唯“财富”、唯“实力”、唯“物质”为成败的检验标准,怨不得老英雄们“门前冷落鞍马稀”的感叹,但却是“和者甚寡”了。只是,这样的一个行业,时时地、频频地却偏偏要上演自编自导的精神“轻喜剧”,各种“大奖”会、各类“排名”榜……或许,“自我表扬”和“自我调侃”也是一种高级智慧吧。
里外“文化贫穷”
中国房地产业文化的“标记”和“语汇”是庞杂的、混乱的,市场上充斥着太多的似是而非的“洋化的”、“欧陆风”的建筑风格和价值取向……。
似乎我们的国人都是“唯洋而大”、“食洋不化”的,本土文化完全处于“弱势”地位;殊不知,这是市场发展初期的“幼稚无知”和“消化不良”的普遍现象,同时也是思想和文化领域严重缺乏创造力的表现。
实际上,无论标榜中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还是赞许中国21世纪“和平崛起”等的说法,都在肯定文化的传承性和影响力,事实上,人类社会也只存在“文盲”和“知识”的差别,而绝对没有各种文化的“优劣”之分;我们不能掉进如此想当然、如此浅薄的“陷阱”中的。
那么,是到了“西风渐逝、东风再起”的时候了,是应该回归到真正
中国房地产泛文化现象杂议作者:佚名
时间:2017-9-23
浏览量:关注“土地、生命和居住”的原始的“本源”的时代了。
新旧“殖民主义”
我们一直认为:房地产营销和传播的“核心目标”,就是要为企业、项目找到它的“文化基因”;同时,要在市场上建立与竞争者相区别的、具有唯一性的“符号系统”。
然而,现实却往往“迷失”得太远,很多年前,我们就十分想不明白为什么有些项目,要在“中国某某商城”中移植“纽约豪园”,这从常识上判断就是矛盾的、说不通的。
但是,很多年过去了,这种做法仍然愈演愈烈,如果我们大胆设想一下:把中国房地产的所有项目制作成一个巨大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