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歌赛透视当代民族声乐演唱的趋同现象.docVIP

从青歌赛透视当代民族声乐演唱的趋同现象.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青歌赛透视当代民族声乐演唱的趋同现象.doc

从青歌赛透视当代民族声乐演唱的趋同现象   摘要:客观的讲,民族声乐的趋同现象是存在的事实,但有其产生的客观原因:时代发展的必经阶段;作品题材风格单一;评判标准的导向作用。一味的批评是于事无补的,我们应该以客观清醒的态度一分为二地看清问题的本质,扬长避短,以求民族声乐在顺利发展中走向未来、走向世界。   关键词:青歌赛;民族声乐;趋同      中国民族声乐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独特的民族文化造就了民族声乐的独特风格。然而发展成一套“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性”兼容的民族声乐训练方法则是从学堂乐歌开始,经过反复的斗争与实践,至今只有约一个世纪,确立以我为主,继承与借鉴的发展方向并付诸积极的探索更是近二三十年的事,相对于欧洲美声唱法而言,它还很年轻,然而从发展现状看,它又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即基本实现民族语言与科学发声技法的完美结合。但任何一门学科体系建立的过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每一阶段的总结积累,修正与完善而逐步形成。有专家学者及热爱声乐艺术的同仁们对现阶段民族声乐的趋同现象提出批评,大体可以归为如下三个方面:其一,认为众多演唱者对少数歌唱家的效仿成风;其二,归咎于流水线似的教学;其三,演唱风格单一。作为一名声乐教育工作者,笔者想阐述一点自己的见解。   从科学的角度说,没有两副绝对相同的嗓音,人声有音色,音域,音量等的差别,更有共鸣腔,气质性格,审美思想等嗓音之外制约歌唱的因素存在,因此也不会有相同的演唱,即便有,这种模仿也是经不起科学的考验的,就现阶段民族声乐的发展水平,已经有能力从科学的角度抵制这种模仿现象的泛滥,况且面对如今作品的难度,模仿也已是不攻自破的问题,所以单纯的模仿不是形成让业界担忧的趋同现象的主要因素。观点二认为是流水线式的教学所致。首先要考虑的是判断这现象存在的标准是什么,因为大家都知道,李谷一、彭丽媛等歌唱家均师出同门,她们的演唱没有人会分辨不出。至于之后人们在青歌赛上看到的现象,我认为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选手们毕竟不是歌唱家,还处于走向成熟的阶段,科学的发声法是实现演唱的手段,当方法还不到炉火纯青的时候,要兼顾作品风格的完美把握,不是易事。其次,如今的大赛参赛曲目总体趋势是“高,大,难”,大赛的导向也在总体上拼的是技巧,这与歌唱家们在舞台上表演的作品在难度上也有区别,这是当今赛场上存在的普遍现象。第三种观点,演唱风格单一。这是重技轻艺的必然结果。   客观的讲,民族声乐风格单一化趋势是存在的事实,但这有其发展的客观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时代发展的必经阶段。当前的民族声乐确实存在趋同现象,如果形容它“千歌一面”,那么这正从技巧角度反映出民族声乐至少是经过上千次的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科学发声法。它从事实上告诉世界:时至今日,中华民族已经具备了自己的一套科学发声方法。它可以达到改善音质,扩展音域,调节音响,丰富音色的目的,也能提高演唱者对各类作品的驾驭能力。然而,民族声乐要发展成一个屹立于世界声乐领域中的学派,还需要有声音审美,吐字咬字等学术规范,这势必产生民族声乐阶段性的单一化趋势。如何处理科学发声与民族风格的关系,是今后将面临的新问题。   2.赛场上作品题材风格单一。有目共睹,青歌赛走过二十几年,歌手人才辈出,技巧突飞猛进,挑战极限蔚然成风,势均力敌的状况屡见不鲜,而大赛宗旨是要为国家选拔最优秀的歌唱人才,因此出现如下几种现象:一、歌曲创作风格单一,由于重大历史题材的戏剧性易于增大作品难度,也便于歌手表现力的体现。因此这类歌曲应运而生,层出不穷,乃至泛滥成灾。二、量身定做现象普遍存在。这一方面违反了声乐艺术“先出作品后出人”的运行规律,另一方面对于创作者也是一种束缚,艺术源自生活,而量身定做导致艺术创造力无从自由发挥,结果自然可想而知。所以对于“千人一声”现象,作品难持其咎。歌手在选曲上需要摆正心态,克服从众心理;王祖皆老师提出,选择参赛曲目应注意:适合自己、适合比赛、留有余地。这值得我们深思和反省。   3.评判标准的导向作用。重技轻乐,声是手段,乐才是目的。有的歌手演唱催人泪下,得分却不高,理由是“他的唱法不够规范”。滕文骥导演在第9届青歌赛后表示:由于对通俗和民族唱法的界定不够科学,使比赛留下了遗憾。他认为不应刻板的强调唱法是否纯正,而使来自民间歌手最生动的东西丢掉了。另外,评分标准和程序也有待透明化、科学化和健康民主化。因为其实最终评判权只能在群众手上。近些年青歌赛的获奖歌手相当部分鲜为人知而“星光大道”的选手却一夜成名,这一现象足以说明问题。   当一批批优秀歌手从赛场上脱颖而出时我们看到了没有个性的趋同现象,同时也应该看到民族声乐发声技巧在继承与借鉴思想指引下渐趋于完善,我们应该以客观清醒的态度一分为二的看清问题的本质,扬长避短。有则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