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卢梭的自为申辩.doc
卢梭的自为申辩
文学和道德杂篇
卢梭著,吴雅凌译,华夏出版社,即出
关于卢梭,我们首先想到什么?
一个凭《论科学和艺术》踏足文坛的人,为《百科全书》撰稿,被当成“启蒙哲学家”阵营代表人物,居然一生批评科学和艺术助长人心的败坏?一个在文字里显出万般真诚和热忱的人,甚至写出与中世纪阿贝拉尔和爱洛伊丝相媲美的情书,居然与自己同时代的几乎所有文人(伏尔泰、狄德罗、休谟、格林姆)都翻了脸?一个以《爱弥儿》根本影响西方教育传统的人,居然把自己亲生的五个孩子抛在孤儿院?一个热爱音乐和戏剧的人,写过多部芭蕾舞剧和戏剧,居然在致达朗贝尔的公开信里反对在日内瓦建剧院,大肆批评伏尔泰在图尔奈举办演出?一个名声响遍欧洲、追崇者无数的大师,居然以抄写乐谱为生,过着拮据的日子?一个创造了苏菲和朱丽这般完美的女性形象的作家,居然背负轻视女人的骂名――在我国20世纪20年代末还直接成为鲁迅与梁实秋论战的起因?
这究竟是一个疯子,还是一个天才?
当初在雅典的深夜会饮上,迟到又喝得醺醺然的阿尔喀比亚德一语惊人。别人颂扬爱若斯,他却去颂扬苏格拉底。他说,苏格拉底活像雕刻铺前摆的萨图尔像。萨图尔丑得出奇,让人不敢正视,虽说苏格拉底长得不美,天下皆知,但阿尔喀比亚德如此揭短,实在让人纳闷:
要是把他们的身子向两边打开,身子里面的神像就露了出来。所以,我要说,他特别像那个叫做马尔苏亚的萨图尔。(柏拉图,《会饮》,215b)
原来,萨图尔丑归丑,内心却藏着大秘密,若让人逮住,偶尔也会吐露点儿智慧。阿尔喀比亚德的这个譬喻不仅对苏格拉底合适,看来也对卢梭合适,何况卢梭最爱自比苏格拉底。
卢梭的矛盾,犹如苏格拉底的丑陋,即便在300年后,依然洋洋洒洒向着我们袭来,让人不敢正视这个穿着亚美尼亚长袍看上去别别扭扭的精神大师。
苏格拉底一生只为自己辩护过一次,卢梭却一生都在为自己辩护,而且偏偏辩道:
欣喜若狂的阿基米德,一丝不挂在叙拉古的街上奔走,他是否因为痴迷于他所发现的真理,而少认识了一点儿这个真理呢?(《山中来信》,前言)
一个萨图尔的丑样不够,又来了个赤裸裸的比照,让人看了愈加糊涂。莫非在外表与内在、真实与虚幻的张力之下,矛盾永远跟上了哲人?难怪有人说,卢梭是“被讨论很多却认识很少”的作家。他虚虚实实,叫人又爱又恨,无从入手。
《文学和道德杂篇》是卢梭的两个短篇文集“寓言”与“文学和道德杂篇”的合刊。“寓言”实为短篇小说集,共六篇,其中《荒唐王后》、《克莱尔和马塞兰的爱情》和《小萨瓦人》写于1756年;《以法莲的利未人》和《皮格马里翁》写于1762年;《山中皮埃尔的异象》写于1765年。“文学和道德杂篇”共13篇,体裁内容均驳杂,写作时间在1735年至1761年之间。
这些篇目摆在一处,看起来没个头绪,有如黑暗的迷宫里凭空生出一条交叉小径,让人无从读起。但其实,任何文本都有可能是一个契机,帮助有心的读者穿透精神的“迷雾般的深渊”,接近作者的心扉。
以“寓言”各篇为例。1756年,卢梭不顾百科全书派友人(当时还是朋友)的劝阻,决然离开巴黎,住到蒙莫兰西(Montmorency)的“隐庐”,潜心创作。此时他已发表“两论”(《论科学和艺术》,1749年;《论不平等》,1755年),声名大噪,正在酝酿《社会契约论》和《新爱洛伊丝》。《荒唐王后》看似文学作品,却反映了卢梭这一时期的政治哲学思想,与“两论”乃至《社会契约论》呼应。卢梭一如既往,秉持自《论科学和艺术》以来的观点,着意建立一种有益于大多数人的文学道德典范,不仅与所谓“卡古阿克文学”对立,更与伏尔泰写于同年的名诗《里斯本震灾挽诗》判然有别。
《克莱尔和马塞兰的爱情》和《小萨瓦人》是两篇未竟小说,女主人公都叫克莱尔,然而,我们依稀可以看见《新爱洛伊丝》中朱丽的影子。若再把“杂篇”中的《致莎拉》放在一处参看,更有意味。
1762年,《爱弥儿》和《社会契约论》在巴黎和日内瓦被当众焚毁,作者受到追缉,遭遇“生命最严峻的时刻”。在逃亡路上,卢梭仿《旧约#8226;示师记》最后三章,写下《以法莲的利未人》。这篇散文诗照旧充满教化意味,同时也是一篇自辩檄文,可与《对话:卢梭评判让―雅克》参读。
三年以后,卢梭在瑞士的莫蒂埃(M?tier)陷入“神迹问题”论战,对手不仅有蒙莫兰牧师(Montmollin)和德拉图尔(P.-B. de la Tour),更有他一辈子的冤家对头伏尔泰。让―雅克过了很久担惊受怕的漂泊日子,莫蒂埃人偏偏又在某个9月的夜里朝他家窗户扔石头,《山中皮埃尔的异象》这篇读来甚为晦涩的文字,也许就写在某个惊惶不眠的夜里,可与《山中来信》(尤其第三封信)一起细细品读。
再看“文学和道德杂篇”。《论女子》、《圣―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