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八年级历史课件:第6课:洋务运动
恭亲王奕 (1833-1898) 左宗棠 (1812—1885) 江南制造总局 江南制造总局炮厂的机器房 停泊在旅顺港内的北洋水师军舰 京师同文馆(1862年,北京) 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后者于1912年更名为北京大学) 以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为宗旨 1890年,部分留美学生的聚会合影 1905年,部分留美学生的聚会合影 伍廷芳 (1842-1922) 清末民初外交家、法学家、书法家。他是首位取得外国律师资格的华人,也是香港首名华人大律师。之后从政,是中国近代有名的外交家。 一分银(绿色) 三分银(红色) 五分银(橘黄色) 1936年,晚清“留美幼童”最后一次聚会时的合影 留美学生:詹天佑、蔡绍基、钟俊成、吴仲贤、黄开甲、陈巨溶、唐国安、李桂攀、梁敦彦、钟文耀、唐绍仪、邝咏钟等 部分留学生 留欧学生:伍廷芳、林永升、林泰曾、刘步蟾、魏瀚、陈北翱、李寿田、林方荣、陈季同、严复 詹天佑 (1861—1919) 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 中国大陆地区1961年发行的詹天佑诞生百年纪念邮票 唐绍仪 (1862-1938),清末民初政治人物、外交家,山东大学首任校长。1912年担任中华民国首任国务总理,之后在广州军政府、国民政府担任不同职位的官职,1938年9月30日被国民政府军统局特务暗杀于上海。 * 第6课 洋务运动 1840年 1842年 1851年 1856年 1860年 1864年 1894年 1895年 1900年 1901年 追忆历史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 近代化的探索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什么事“洋务” ? “洋务”指一切涉外的事务。诸如外事交涉、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开矿办厂等与外国资本主义有关的事情。 是指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政府中的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通过采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创建近代海军和新式学堂,企图摆脱内忧外患、维护清政府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客观上也是一场中国的近代化运动。 什么是“洋务运动”? 背景 目的 主要内容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筹划海防,创建海军 创办新式学堂 结果 评价 时间 口号 代表 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 自强、求富 1个中央代表 + 4个地方代表 破产:在甲午战争中惨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内外交困 性质 局限性 积极作用 洋务运动 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 曾国藩 (1811-1872) 李鸿章 (1823—1901) 洋务派在地方的代表 张之洞 (1837—1909) 洋务派在地方的代表 左宗棠 1866 李鸿章 曾国藩 1865 曾国藩 1861 企业在当时的特点 企业名称 举办者 时间 洋务运动前期 19世纪60—70年代,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安庆内军械所 洋务派兴办的第一个军事工业 江南制造总局 (上海) 福州船政局 当时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 远东第一大船厂 安庆内军械所旧址 鸦片战争时期清军使用的竹制火铳 江南制造总局仿制的毛瑟枪 安庆内军械所 江南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 兴办军事工业 1893年 张之洞 1893年 李鸿章 1872 企业在当时的特点 企业名称 举办者 时间 洋务运动后期 19世纪70—90年代,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 轮船招商局 (上海) 汉阳铁厂 湖北织布局 (武昌) 近代第一个轮船公司 中国第一个近代化钢铁厂 轮船招商局 湖北织布局 汉阳铁厂 兴办民用工业 北洋海军 福建海军 南洋海军 旅 顺 威海卫 筹 划 海 防 南洋水师的南琛号军舰 容闳 (1828年11月17日-1912年4月21日),中国学者,广东人,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学美国的学生。中国近代早期改良主义者。亦为首名于耶鲁学院就读之中国人。 “留美幼童”为1872年至1875年间由清政府派往美国留学的四批中国幼童的总称。 120名留美幼童的平均年龄为12岁半,以广东(84人)、江苏(21人)为主。他们中有50多人在中学毕业后得以进入哈佛、耶鲁、哥伦比亚、麻省理工等著名学府继续深造。 1881年,出于当权者对幼童“全盘西化”的担忧,清廷颁旨全数撤回留美学生。至1881年年底,除已在美国病故者3人、中途辍学或拒召者23人
文档评论(0)